巧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2013-12-29 00:00:00施晓兰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摘 要: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对我们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人才培养

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事先作好规划,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张扬人性

其实很多学生都是受自己感情所支配的,他们不喜欢某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把本学科学得很好,他们很容易产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要把知识像阳光一样洒向每一个孩子,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使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甜蜜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的认知活动,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人性得到张扬。

二、巧设问题情境,刺激学习兴趣

使人进入主动探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问题驱动”,因而课堂教学应致力于问题情境的构建。

(1)问题要能激发兴趣。比如,学习《孔乙己》时,引导学生思考: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矛盾吗?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问题。很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他的性格特点。

(2)问题要能诱发思考。《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①看到这一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②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回答了你哪些问题?除此之外还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巧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如欣赏《沁园春·雪》的语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雪后景色或生活所见,把红日与白雪组合起来,想象这样的画面:红日冉冉升起,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艳丽多姿!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雪后天晴的美景中,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这个设计就是创设想象思维情境,让学生尽情地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四、巧设活动情境,增加学习乐趣

(1)以合作交流创设情境。据“问卷星”调查,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活动方式中,大部分学生最喜欢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我教《孔乙己》一文时,曾经抛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的死是谁造成的,该由谁负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说的话。于是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争论中找到答案,整个课堂“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个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体感知时的自主作用,并通过合作交流,强化各自独特的体验。

(2)以表演创设情境。表演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文本人物产生共鸣时,才能演得逼真。《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流程很固定,很难独辟蹊径。而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了课文后,让学生毛遂自荐来再现船头的东坡、鲁直、佛印的神态动作。大家是一番出谋划策,告诉表演者谁抚谁的背,谁现右足,谁现左足……表演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真实情景的再现中,熟记了课文的内容。

(3)以音乐创设情境。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对绘画和音乐作了精彩描述:“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4)以角色创设情境。各种各样的生活角色令学生好奇,让学生在学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对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有效。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我突发奇想: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不是“做一回小记者”吗?何不作一次模拟采访?我让一位学生扮演贝聿铭,让其他同学扮演记者,用贝聿铭答记者问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有些同学巧用第三个小标题的文段中的语句采访“贝聿铭”,“贝聿铭”对答如流。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还增强了学生适应生活角色的能力,很受学生欢迎。

五、创设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平台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交互性强、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多媒体技术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又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松鼠》是一篇说明文。相对而言,说明文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八分钟的松鼠活动的录像和其它幻灯片。学生很感兴趣,连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学习。下课后,学生仍饶有兴致地谈论。由此可见,这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无论是歌声还是录像、幻灯片,都遵循了教育的直观性原则。

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绝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课文的介绍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一位同学们在网上搜到两则新闻:A.海尔认为,要想在手机市场上取得突破,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B.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通讯市场,作为新产品半路杀出的133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异军突起,生生切下一大块蛋糕,的确让行业内外刮目相看。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明白了A句中“蛋糕”的含义是“开辟市场”,B句中“蛋糕”的含义是“分享经济利益”。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6.

(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