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

2013-12-29 00:00:00王一伦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摘 要: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实现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教师必须在问题设置上下足功夫,在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后,教师可从文章标题、教学的重难点、文章的情感脉络入手,设计好主要问题,就会达到“举纲以张目”的效果。

关键词: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学重难点;文章的情感脉络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掌握学情,教师更应该在设计问题上下足工夫。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是语文老师最大的苦恼,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出发,这样的课堂就能充满活力,具有高效性。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又如何去设计这些问题呢?

一、把握教材,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熟悉教材,了解作者、编者的意图,把特定的篇目放在特定的专题下、模块下,教师才能备好教材,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以至于最后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熟悉学生的生活状态,掌握了这些,教师在设计问题上才能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因此,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是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

从心理学上讲,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处于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因此,对于高中语文的提问应该从大处着眼,不需面面俱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附词会义,务总纲领”,意思是调理文辞,处理内容,重要的是抓住纲领,举“纲”以张“目”。

二、从文章标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看到了文章蕴含的神韵;题目是文章的桥梁,通过题目才有了读者与作者的一系列对白,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我们首先会从“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这一问题发问,由此再展开一系列的发问: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技巧是什么?烛之武出使秦国的背景是什么?烛之武在我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什么形象?这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探讨清楚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更主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说理性思维,学生的人文性情怀也能得以提升。又如在《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中我们会问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山,山是如何思考的,山思考什么?有了这些疑问之后,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研读文本,教师在合适的时候再给以适当的点拨,比如引导学生赏析“然而,在这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知道。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翱叫”这样的句子,就能将文本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三、从教学的重难点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说都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熟悉教材,熟悉学情,设计问题直接从教学重难点入手,这样就会少走歪路,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预设一系列的问题,随后就是师生问答。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有序,其实它已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没有去发现问题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为此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篇文章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教师再发挥引领作用,对这些问题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进行一个有效的筛选,让课堂中的问题都在动态中生成。如在张洁《我的四季》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文章,让学生自己谈心得、体会,进行有效的交流,明确《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把握住这一重难点学生对人生就多了一份感悟,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重难点是逐渐攻克的,师生互动中应围绕它展开,最后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教师起初就设置“为什么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也会感到突兀。

四、从文章的情感脉络入手

一篇文章往往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初读文章也许不能准确把握,但是如果经过仔细的研磨后就会发现文本中的情感,还有自己的独到体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从文本情感入手去设置问题,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避免了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发问,比如在曹文轩《前方》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本文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带有作者情感色彩,并且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很重要作用的句子),学生可以找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些语句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同时内涵又较为丰富,我们可以给他定义为关键句,师生可以梳理出:前方召唤——行在路上——人生之路——精神苦旅这样的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引领学生探讨这些语句的内涵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解读它,去探究它,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既把握住了文本,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度。当然文章的情感由于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题目时不应拘泥于所谓的固定答案,可以适度放开些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达空间。

上面设计的问题都是从文章的大处着眼,从抓住纲领入手的,其实文章的一些细节问题有时也需要处理,但是如果都面面俱到,这时的文本就会被拆解的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为此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设计两个主问题,构成文章的清晰主线,部分细节问题也能归结到这些主干上,从而使教学更有序,更有整体感。

在设计问题上下足功夫后,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如何去评价学生的答案。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已经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应该将其“拉”回来。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还有待于完善,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进行补充。总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有立场,(这个立场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有效评价教师设计的问题才算是完整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周顺友.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点滴做法[J].科学大众,2008(11).

[2]董丙领.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技巧[J].成才之路,2009(32).

(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