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013-12-29 00:00:00李伟敏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孩子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更加强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美术课程重要的价值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达成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目标。

美术欣赏教学贯穿小学审美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材中所提供的欣赏内容几乎涉及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自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画派,民族艺术,艺术家及其作品欣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绘画、工艺美术、雕塑……这么丰富的内容理论上讲应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由于受教材版面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欣赏作品的理解评述只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理解其内涵。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往往让学生看乏味的幻灯片,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只是被动地接受。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呢?

一、前置学习,让孩子有备而赏

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采取的教学策略有:①布置前置学习作业,结合教学重难点,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完成学案,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上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

二、尊重学生,正确评价学生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课标中指出“在评价中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一种平等、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评价学生欣赏的对与错,要善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如在欣赏“画家·梵高”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梵高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不好看,人物太丑,光线太暗;而有的学生认为好看,作品中的人物很有特点。这时,教师不用去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的高低,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结合凡高的生平、艺术特点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接受丑也是美的一种形式。在孩子们激烈的争论声中,让美升华。

三、以生为本,选择欣赏作品

优秀美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荡涤心灵,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艺术作品呢?①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例如:“雕塑之美”一课,我从选择学生身边的雕塑作品入手,像绿城广场、德华步行街、校园中的雕塑作品等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雕塑之间的距离。②对那些反映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他们大都能够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四、兴趣式教学

(1)“寓教于乐”,游戏激发兴趣。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在“毛毛虫”一课中,为了让孩子了解节节虫的外形特征以及身体连接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穿上代表毛毛虫不同身体特征的道具,组成毛毛虫,在教室里边跑边做游戏,有的学生掉队了,大家就一起想想,怎样才能将毛毛虫的身体固定在一起呢?这样这节课的难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因此,在游戏中解决教学难点问题,是美术欣赏课的一种好方法。

(2)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犹如一个生动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认知。在“雕塑之美”一课中,欣赏乐山大佛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大佛的高大,接着问学生:“面对这样的大佛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迅速举起了小手:“这样的大佛是怎样建成的?”“大佛是谁修建的,多长时间修成的?”“为什么要建造大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海通和尚如何艰难地修建了乐山大佛。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了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发现问题,艺术性的解决问题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

(3)体验激发创作潜能。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雕塑之美”一课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尤其是外国雕塑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作品的美。所以,在讲到《掷铁饼者》时,我安排学生模仿其动作,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了雕塑作品瞬间的运动美感。在作业的编排上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不是让学生用文字评述,或画雕塑作品,而是变静态作业为动态创作,让学生以“阳光下成长”为主题,模仿雕塑创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态的行为艺术创作。学生的创作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有表现学习生活的,有表现运动场面的,有表现乐于助人的……学生在表演时,动态选择把握得很好,表情丰富,配合默契。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雕塑的艺术特点和美感。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以外,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还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