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013-12-29 00:00:00张亚琴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本、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探索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更谈不上创新了。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体育,以获得自信。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被和谐愉悦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得以提高。

(1)创设情景,引导参与。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故事情节,语言的描绘,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我们如皋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我校旁边有一所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水绘园,这是明末清初名士冒辟疆当年的居所。我创设情境,设计景点,以游览水绘园的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通过模拟游园、爬山、观看动物表演,在不知不觉中把扒地、抬腿、后蹬等内容全部学完,同时通过各种比赛让学生巩固所学动作,学生乐此不疲。

(2)借助游戏,寓教于乐。游戏是孩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体育课如果只停留在学生机械地完成每一项运动且每一个动作,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枯燥无味。体育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学会动作,完成体能锻炼。如在双人划船、推小车等游戏中,学生不仅会愉悦身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锻炼手臂腿部的力量、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还能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3)开展竞赛,激发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同学的认可,那我们就提供平台,通过各种比赛来实现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也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的力量素质竞赛可以采用拔河这一游戏项目来进行;灵敏性的竞赛可以通过踩地雷来进行。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要求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喜爱体育,喜爱运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只有发展想象力,创造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新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创造的开始,是发明的源泉。学生都喜欢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同时想象力也会得到发挥。孩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男孩或女孩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玩得越好,想象能力就会越强。体育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设计游戏。比如,我在“报纸游戏”一课中,让学生用废旧报纸自己设计游戏,再由大家评选出最有创意的游戏,大家一起参与,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2)支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教师看不到创新的时代意义和作用,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为抓成绩而教,学生则为提高而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往往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既不会热情支持,更不会热情鼓励。这必然会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还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精神与普通学生无缘,把创造力视为超力。这样,教师不仅对开展创新教学失去信心,而且也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我在与学生做“钻山洞”游戏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多种“做山洞”的方式,有的一个人做成了山洞,有的两个人做成了山洞,过了一会儿以后,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山洞隧道。然后我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再要求同学们考虑各种钻山洞的方法,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将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创新的意识更加强烈,每个人都想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观念。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