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以为在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时,与其从宏大的视角追求特定的模式,不如切切实实地从微观角度,从具体方法的改进做起,这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可从哪些具体方法做起呢?
一、历史课的知识比较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差异、差别特征的最佳方式,也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佳的心理活动。通过比较可以突出重点,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求概论、原理、思想观点的异同关系,并揭示其所蕴含内容的深刻意义,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似知识本质的理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取得事半功倍、启迪深思的教学效果。
tthwY7HITmNhMwwuSKWDmrFWIheflIF+Bsz9Fha+YXo=教学中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与比较。比如古代中国唐朝的政治文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物质文明:农业、商业城市;精神文明:思想、文化、艺术。比如英国:政治文明是君主立宪制(《权利方案》);物质文明是工业革命,精神文明是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思想文化艺术。
二、历史课的知识归纳
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两种方法。高中历史课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归纳法的不可缺少,从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卷的主观题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在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和组合,从中抽象出教材的思路和观点,也可以在给予特定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高中历史教材中归纳此类情况的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王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题,就能理解上述种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三、历史课的知识串联
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而教学线索就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知识串联要以一条主线为准,比如,以某一历史事件为线索,内容为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列出大事年表。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
“浇树浇根,化人化心。”要实现学生的知识增长就必须对其心灵进行反复地、不间断地“理智训练”。比较、归纳、串联知识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实现高中历史课内容“人化”的最大化,进而有助于打造高效优质的历史课堂。
(江西省定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