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大胆放手,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成功的机会。
一、让课堂充满乐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境地,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在作文教学写一种水果课上,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课堂就热闹起来: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子闻,有的离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让孩子们头痛的作文课如此快乐,孩子们能不主动学吗?
二、让学生多动口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静听”,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口,使动口活动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形式多样的参与读。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有朗读的欲望,教师应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读,在参与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量的要求,还要重视质的要求。如教学《司马光》一文,在讲读“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这一重点句时,我首先通过动作演示,看图画等,引导学生理解“举”“使劲”“几下子”等词的意思,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听录音读、加动作表演读、个别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的勇敢、沉着。在指导加动作表演时,要求学生读到“举”“几下子”等词语时,加上相应的动作,读时也要念重音,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2)参与评议。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评点、讨论,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小猴子下山》一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问:“你们觉得小猴子的做法对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对,但有一位学生持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小猴子是在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永不满足也是可取的。这位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体现了思维的求异性,对此,我不一票否决而是引导学生对这种不同看法进行评议,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课堂就“活”起来了。
三、让学生多动脑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9cb259ac0ed0b2c2d0f8902bcb0d61140c4f1208f17bf9277fbe09a5a2f4765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不断参与质疑,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课堂“活”起来的源泉。
(1)教师设疑,学生作答。如教《乌鸦喝水》一文,设问:“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一个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弄斜,就可以喝到水了。”另一个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石头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长着羽毛,不会怕割破。”等等,这些答案都符合实际,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
(2)学生质疑,学生作答。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上,我适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教《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有位学生提出:“小羊是否被吃掉?”问题一提出来,课堂讨论是激烈而有序的。大部分学生是认为小羊是被狼吃掉了,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的看法不同,有个学生认为;“当狼扑向小羊时,由于过急,小羊蹲下,狼扑空了,扑到小河里去了。”还有学生认为:“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猎人的枪声响了,狼被击毙了,小羊得救了。”通过联想,我们不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多动手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做小动作往往影响学习。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以动制动”的方法,即可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习《老公公》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把一位学生化妆成老公公的样子,让他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当解说员,这样全班同学看完表演后都非常兴奋,课文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讲解课文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如:听课时,有疑难问题的地方画上记号,有重点词语画上横线,在空白处作上笔记。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动口、动脑、动手,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主动积极的训练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形成自主探索求知的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福建永泰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