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为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动力。新课程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文本解读;认知规律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尽管接受了许多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是穿旧鞋走新路,用一些华丽的课堂形式来诠释新课程理念,蓦然回首发现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便出现了怀旧情结。甚至堂而皇之地把那些陈旧的、缺乏人文化的教学形式称之为教学回归。其实这些现象着实反映出我们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反映出我们与教师专业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一、忽视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最近有幸听了几节市级评优课,可以说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还是课堂组织形式参赛教师们都可谓佼佼者。但掩卷反思在这些课堂中学生获得了什么?抱着学习态度去的老师又能从其中学到什么呢?不客气的说除了极少的几节课,听课教师无不感到茫然。我们在听课中常常看到某位名师的影子,看到似曾相识的教材处理,可见老师们为备课付出过不少努力和辛苦,看了不少名师课堂实录。可是备课只是备教法吗?有了好的教法就会是好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武侠小说中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人剑合一。教学能力置于武功,教法是招式,文本解读是内功,教无定法,内功深厚才可人剑合一。而招式可学,内功则需修炼。我们在备课中往往总是在课文没有耐心读完第二遍的情况下就在考虑“怎么教”了:哪种方法套用在这里可以出彩,哪位名师的某一高招可以在这里移植……岂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怎样教”是应当根据“教什么”来定的。教师对课文的正确解读、深切感受是基础,也是底气。有了这个功底,教师才有可能挥洒自如,无论怎么教皆成格调;没有这个基础,即使最好的方法,用起来也会弄巧成拙。
对文本的解读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经验主义,有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大多时候是靠经验,总以为这篇课文我教了几篇了,还用再解读,他们忘了好的文学作品能跨越时代,常读常新。正是因为读者的再创作才赋予了作品的活力。这就难怪在市级评优课中《我的叔叔于勒》还被大谈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关系。二是以偏概全,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我们解读课文,就是要理解、引申或有创意地拓展这个意义。课文意义的整体性,当然是由各处局部构成的。局部存在于课文的整体意义之中,只是表达整体意义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价值不可能游离了课文的整体意义,更不可以喧局部之“宾”,夺整体意义之“主”。然而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常常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局部津津乐道,而淡忘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赞歌——《斑羚飞渡》,竟被老师解读为环境保护,而大谈保护野生动物。
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
在每次考试试卷分析中,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些东西给他们讲了很多次了还是不会。是啊,我们自认为讲了很多次,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直到考察时才发现其实学生并没有学会,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进行整体综合规划。不用说初中阶段的规划,甚至一学期内学生要达到那些层次要求,有的教师也不甚了了。其结果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文涉及到什么语文知识就讲什么知识。比如文言文朗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有的教师教给学生如何断句。而没有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语法知识,就算你讲多少遍也是枉然。其实如果把古文学习放到整个中学教学体系当中考虑,七年级古文朗读重在培养语感,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画出朗读节奏,让学生在持续学习中自己去逐步构建。
新课标虽然规定了“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但相对于语文这样的人文性学科来说,按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规律来编排教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没有阶段的整体规划,不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水平出发,一味地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随心所遇见什么讲什么,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的状态。构建语文知识建构就更无从谈起了。正如乌申斯基指出的:“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讲了很多遍学生依然不会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自然结果了。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具体内容的安排,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课程资源以及自身的特点灵活选择,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序”,这个序就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深化,这既符合青少年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又是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总之,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研究学生认知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根本。忽视了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新疆石河子144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