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为正当惩罚,我们不仅应该从社会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因为受惩罚的毕竟是孩子,如果不从他们的角度去了解何为正当的惩罚,那么也就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惩罚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研究作为受惩罚主体学生的惩罚观,对于教师达到惩罚的目的,培养孩子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正当;惩罚;小学生;成长成才
一、正当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大力推崇素质教育,“赏识教育”“鼓励教育”“表扬教育”等成为当今教育理念的主流。相反很少有人会提及“惩罚教育”。其实惩罚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国外也是屡见不鲜,当今社会一听惩罚就觉得与主流教育格格不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孩子的恶习屡教不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起任何作用,这时就需要采用正当的惩罚手段,尤其对于小学生,合理的惩罚可以对他们的恶习进行强制性的纠正,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可是随着教育改革,依法治校的实施,很多老师对正当的惩罚望而却步。外加媒体对教育的关注,电视报纸频频报道教育教学事故,使得很多老师畏首畏尾,宁愿顺从学生,屈服家长,也不愿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去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当然体罚学生,确实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例如把孩子的耳膜打穿;冷言冷语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从而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但是教育中正当的惩罚不等于体罚,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教育领域惩罚的含义
那么何为惩罚?教育界对惩罚的理解不一,有些人常常把惩罚与惩罚中的某种现象混淆。彼得斯考察“惩罚”概念时先将“惩罚”与“纪律”“报复”“刁难”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将惩罚与许多貌似“惩罚”的概念区分开来,在区分“惩罚”与相关概念含义之基础上,得出“惩罚”概念的三个标准。据此标准,教育领域中的某个事件要称作“惩罚”,需包括以下涵义:
首先它必须包含某种痛苦或不快的有意施加。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平时被我们称之为“惩罚”的事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惩罚。例如:孩子作业做错了,老师要求订正或者重写,这并不算是“惩罚”。这个只能算是老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巩固所学知识的行为,无意让学生感到痛苦或不快。再例如,今天本该某个孩子打扫卫生,但是他忘记了,老师让他补扫,这也不能算是“惩罚”。这只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学生将某种实践进行下去,无意让他感到痛苦。但是有的老师让孩子罚抄一百遍,这就算是惩罚了,至于这种惩罚的合理性另当别论。
第二,这种痛苦必须作为孩子违反规则的后果。纪律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只有对学生进行纪律上的约束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的开展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惩罚就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纪律与遵守规则有关,而惩罚与违反规则有关。所以惩罚的对象应该是那些违反规则的学生。平时我们一时兴起的刁难学生的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惩罚”。
三、对惩罚的正当理由的辩护
那么哪些可以成为教师实施正当惩罚的合理理由呢?至少可举出以下几点:①学生的行为违反了规则。这里的规则不仅包括校纪,还包括班规。②学生违背公德,冒犯教师、领导或家长。尊重师长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给集体造成损失。例如,因个人行为破坏班集体的荣誉,使班级蒙羞。④为自己学生的身份或未完成的任务负相应的责任。⑤损害了他人的利益。⑥行为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老师提醒孩子上课认真听课,可是孩子老是不自觉的走神,这时候让孩子站起来一两分钟,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种惩罚是因为某种预见性的结果。
马卡连柯曾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处地方,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我们赞成的应该是以促进孩子道德发展为取向的惩罚观。
四、有效的惩罚策略
惩罚不仅具有消极的惩戒作用,还具有积极的教育与改造的作用。选择有效合理的惩罚策略也是很有必要的。
(1)明示与暗示相结合。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喜欢被批评,我们应尽量避免直接正面的批评,多利用眼神暗示,走进暗示,声调暗示,提问暗示等方式进行否定的评价。如果这些暗示惩罚不足,我们可以再加大惩罚的强度。
(2)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你上课讲话我很不高兴,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学生在课堂上乱讲话,你会怎么想呢?”这样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坦诚与期待,理解老师的难处与感受,从而产生愧疚,改正错误。
(3)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能缓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还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去接受批评,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后面的观众让我看到你们的脸。”一句幽默,相信定会让坐在后排打瞌睡的孩子“神采奕奕”。
(4)暂时隔离。对于情绪比较激动的孩子,可以采取暂时隔离。可以利用班级的空桌椅隔开,或者送至办公室让其他老师暂时监控。这样可以使其渐渐冷静下来并意识到自己被隔离是件很不光彩的事。
总之,实施正当惩戒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