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概念图提升中学历史课堂人文色彩

2013-12-29 00:00:00唐斐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特别是一些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这种思想方法更加方便、生动、直观。在西方国家,概念图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推广概念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在我国,概念图也已经开始被人关注,笔者打开某一搜索网页,输入关键词“概念图”得到了145000个结果,可以说对它的研究与探讨已蔚然成风。但是,我也看到现在国内教育界关注概念图的主要是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一线教师中使用概念图的主要是生物、物理等理科教师,而在历史、政治等文科教学中使用概念图的教师少之又少,这固然与生物等学科教学非常适合运用概念图以及概念图最早被运用到生物教学等因素有关,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是可以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发挥作用的。

一、新授课

概念图首先是一种学习新知的工具。它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将内容图式化,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它由上到下是一种演绎思考方式,能有效呈现辐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保持时间长,知识面宽,更能解决问题,肯动脑筋。因此,概念图在新授课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围绕一个基本的历史概念展开,这就为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概念图创造了一个先天的优良条件。在一个新的专题开始前,老师先让学生明确这个专题,即明确这个基本概念。历史内容的展开具有线性特征,在专题内容的展开过程中,老师逐渐以概念图的形式介绍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各课内容的同时掌握各课内容(即支概念)与专题所要介绍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基本概念的内涵逐渐丰满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关于该基本概念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课

概念图从下到上是一种归纳思考方式,能有效呈现收敛思维,将零散知识组织及联系,能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特别适合在复习课中大量运用。复习课知识面广量大,概念繁多,概念图因此成为整理知识、巩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首选工具。此外,复习课中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需要学生记忆,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希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经过加工、浓缩、设计处理,更为简明化、条理化、结构化的知识点才更加易于记忆。而概念图正好具备了这种知识的简洁性、明朗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科学、准确地记忆历史知识。

笔者在2013年的高二第二学期高三一轮复习中,尝试并坚持使用概念图整合复习内容,强化知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求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自我整合,自主构建概念图,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课堂课外一起用力,双管齐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课

新的评价模式要求全面测试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情感认识等方面的现有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舍弃单纯依靠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测试评价的老办法。同样,概念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因为传统的评价方法只能考查学习者的零散知识,而概念图却可检测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基本概念和几个支概念,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也可以提供一个残缺留有空白的概念图让学生来补充完整并说出核心概念和支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与支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测试模式更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探究课、研究性学习课

鉴于个人的思维总存在百密一疏,一幅完善的概念图往往是多人合作的成果。所以概念图还是合作交流的工具。此外,概念图是人们产生想法、交流复杂想法的手段。画一幅概念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而且会引发新的念头。在众多思维节点组成的概念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关的所有思维点,便于深入、全面地联想所有关联思维,特别是在思维点非常多的时候。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需要学习者的横向思维,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的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所以,构建概念图也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想象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探究课和研究性学习课又是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课型。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又能够对某一历史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甚至有可能形成一些全新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概念图在探究课和研究性学习课上应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