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013-12-29 00:00:00于文秀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二是要营造思维氛围,教会思维方法;三是教师要不断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淬炼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勤奋是探求知识的舟楫,思维是探索知识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要想使学生学会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学习中没问题”就是“方法有问题”,诸如盲从,欠思考、不能举一反三、不会推陈出新等。所以,作为一名头脑清醒的学生,应善于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解决好新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全由思维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质疑驳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语文课堂上课就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理解课文,那么学生就会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想,去体会,不会再去思维,去想象,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这种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一下,换一种教学思路去教,学生也许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布置一下作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放眼去观察,草是什么样的,树是什么样的,果园是什么样的,田野是什么样的,通过观察,亲身体会和联想春天的景色,开课前先让学生汇报,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把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景色加上自己的联想说出来,这种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把他们观察到的和作者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结合起来,他们就会以思维的方式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含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更新,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思维的定式一旦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其次要营造思维氛围,教会思维方法。孔子很重视治学中的“疑问”,对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学习中只要能独立思考,就能碰到疑难,提出问题就能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各种形式解疑答问。这样的结果不仅能增长学者的知识同时还能养成学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主张碰到问题要“不耻下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一种积极的、和谐融洽的思维氛围,给学生一个敢于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民主学习氛围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其树立创新意识的内在愿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在求异中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求异中去启发他们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每位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广泛的、 自由的活动空间, 让孩子大胆尝试、 探索,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探索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像课文《心声》里的那位教师一样,瞧不起像李京京那样的“问题”学生,不给他们交流思维的机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所谓的“问题”学生就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上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走向极端,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其实,每位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爱去温暖,他们都会成为好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难看出李京京也是渴望得到关爱的,她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只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心灵的寂寞,她渴望关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如果这时我们教师体会到他们的需求,用心去点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营造一个让他们思维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用心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第三,教师要不断搭建思维的平台,淬砺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感染情境,诱发积极思维。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合作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思维撞击,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要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质疑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养成不满足现成问题、创新性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把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变为师生同奏的“交响乐”,使开发思维潜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留给学生一方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有了创新,人们才会向更高文明迈进。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深思,这样才能拓展思维。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努力使创新的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姚军红.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J].现代阅读,2012(20).

(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