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目标为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

2013-12-29 00:00:00郑燕君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是对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作为预设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检查、测量、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或标准。教学目标的叙写就是将一般性目标具体化为特定实施目标的过程,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但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容易,特别是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常常遭遇诸多困难。本文试就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作简单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是教学过程的依据,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它指导和控制着课堂教学过程。明确的教学目标起着导向控制,引导激励和测度评价教学活动的功用,能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实效,它能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课堂教学流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预测课堂上会发生的情况,从而选择和创造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目标的活动,使教学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同时,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依据,是课堂上师生活动的共同奋斗方向。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随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有效的指导。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向学生明确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就有了清楚可行的语文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 传统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含糊空泛,用教育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比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等。这些大概念的叙写对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和评价的价值,它们更多是教育目标,是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目标的。

(2)教学目标缺少行为动词和行为达成程度,仅仅指出了学习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同时缺少评价测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程度的尺度。在教学大纲中出现的如“了解”“掌握”“领会”等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描述,它们大多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是难以直接观察与掌握的。

(3)行为主体不准确,常以教师为教学目标叙写的行为主体。以往教学目标的制定,大家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类似的目标,仅是着眼于教师这一方,教师只是完成了自己教的任务,而对学生的学习缺少明确的指导,学生在目标维度上达到什么程度是个未知数,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

(4)教学目标的叙写缺少行为条件,教学效果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测性。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因素,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目标里充斥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表述,如“培养”“学习”“认识”“了解”“体会”等。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什么条件,其中每一个目标要经过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和测定。

三、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是对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学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非“先生”,教学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非教师的行为,表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体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是否达成预期目的的衡量标准,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它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习的实际问题。它必须用学生可判断分析的具体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的叙写,要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学会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与测量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认为,要克服传统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必须用描述行为的术语代替描述内在心理状态的术语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要清晰而明确地表述教学目标,叙写时就既要指出学生养成或形成的行为,又要说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者条件。这对教学目标的叙写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学行为主体学生化。教学目标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引导作用。要把每项教学目标描述成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可表述为“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的语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虽然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往往省略行为主体,但必须明确是学生。

(2)教学行为动词具体可测化。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教学目标叙写时应用“写出、找出、指明、解决、背诵 ”等具体可测的动词 。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来表述。如在表述学生认知方面的学习结果时,所用动词常有“说出、背诵、回忆、复述”等动词;在表述学生理解水平时,常用“解释、阐明、比较、归纳、概括、区别 ”等动词。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表述为“通过朗读课文,能快速而准确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并说出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用具体可测的动词叙写教学目标,避免了传统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了明确的指向和路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评估提供了依据。

(3)教学行为条件化。教学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行为发生借助的媒体、限定的时间、提供的信息等。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表述为“通过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结合小说描绘的时代背景认清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人性的自身因素,完善人性的责任感。”

(4)教学行为达成度细致化。目标达成度是用来测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的尺度,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具体可测 的标准。明确细致地表述教学目标有利于随时监控与掌握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通过朗读课文,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并说出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的教学目标就能帮助教师及时而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评价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赖于准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贯通教学环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教学活动。因此,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叙写,制定出切实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语文教学也才能突破瓶颈,迎来全新的局面。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