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文性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

2013-12-29 00:00:00乔富君
成才之路 2013年23期

摘 要:语文学科不仅是学习其它各学科的基础,而且它的“人文性”教育功能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它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青少年高尚品德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要凸显“人文性”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人文性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人文性的教育。

人文性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简单地说,人文性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一、目前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

(1)学习的最终目标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考上大学,仍是大多数学子的终极奋斗目标。所以为应付高考,提高升学率,就搞题海战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还没有得到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比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只着眼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只关注教学进度如何,而忽视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仍没有多大改变。目前,分数仍是大学录取的主要依据,而社会和家庭评价学校和教师也主要看升学率。因此,分数就成为判断教师教得好坏和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这样教师们自然就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高中新课改下的教材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上这样要求:“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语文必修课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注重人文性的教育,但更多的还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尤其是针对高考进行做题能力的训练。而选修课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所以选修课更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教育。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

(1)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中华民族的热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语文教育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人类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已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如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可以这样说,民族传统文化是学生进入现代文明的入场券,只有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才能对现代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2)发掘现代文明的精髓,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掘现代文明的精髓,教师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和科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时政,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并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现实、关心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鲁迅对国民“阿Q精神”的批判,蔡元培对大学生“砥砺德行”的要求,毛泽东对现实“激扬文字”的豪情……这些都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品质教育,并培养了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

(3)了解名人先贤的成长经历,体味痛苦磨难,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名人先贤的成长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是财富,更是我们前行的借鉴。屈原的“忠而被谤”,李白的“赐金放还”,杜甫的“万方多难”,陆游的“壮志难酬”,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痛苦磨难,但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人性的不屈和道德的高尚。选修课模块中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正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佳材料。通过学习,他们了解了名人先贤的成长经历,体味到了生活中的痛苦磨难,培养了他们坚强的品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同时,也只有这样做,选修课教学才富有生命力。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