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理学课程改革为学生成才服务

2013-12-29 00:00:00温妍
成才之路 2013年25期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机能活动的一门科学,主要探索各种生命活动发生的机制、条件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在医学教学中,历来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且医学中关于疾病问题的理论研究是以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生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正常的人体机能活动及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而且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的深化和灵活运用等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生理学教学未能明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师方面主要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方面表现为:重知识细节、轻综合运用,被动接受有余而主动获取不足。进入2l世纪,素质教育正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改变教师“单向输出”与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及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双方的潜力,这是摆在当前生理学及医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生理学课程应进行改革,为学生成才服务。

一、生理学课程的内容

在研究生命现象的规律和机制时,需要从不同水平提出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层次不同,生理学课程包含下面3个方面的内容。

(1)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以细胞和大分子物质作为研究对象,介绍细胞的物质转运方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机制、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机制、细胞活动的外部表现和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等。

(2)器官和系统功能的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以器官和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阐明器官和系统对机体的作用、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过程及功能评价、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在特殊条件下的活动等。

(3)整体水平的功能。以整个机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机体在特殊条件下内部各器官、系统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特点、意义等。

二、生理学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素质教育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结合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的特点,并避免有限时间内面面俱到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研室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课程大纲制定中,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重点内容、了解内容和扩展内容3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内容制定相应的要求。

(1)重点内容(核心内容)。指学生必须掌握并认真领会的知识,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机制、调节过程及影响因素等。这部分内容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

(2)了解内容。指学生在前期课中已部分学过的或通过简单学习就能解决的或一些明显相关的非医学类知识,不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如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理化现象、形态结构的知识、发育繁殖的知识等。这部分知识为完成主要内容及扩展内容的学习提供基础。

(3)扩展内容。指本学科的一些进展、新技术、新应用和跨学科的知识以及与临床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进展等,虽不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主要内容的深化。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和迁移。对于这部分内容,既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横向联系,又要注意做到适度。

上述3个模块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不显重复,既明确了本门课程主要内容的学859adb745481b4c1f58c4266171bcac2习,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能力循环式地得以提高,课程的设计体现了新的课程观。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卫生中专生理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不仅实验教学的学时有所增加,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不过,教学模式还是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没有太大的改进。因此,在改革卫生中专生理学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于课程的重点内容,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运用电子幻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课后也可以复习。这部分内容讲深、讲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该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安排时间约为理论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该部分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对于课程的了解内容,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形式,该部分内容不在课堂上学习,仅在课前及课后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图书、杂志甚至校园网获得有关知识,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学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和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状况,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该部分不纳入考试内容。

课程的扩展内容实际上是核心内容的深化,这部分内容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即在教师严密的组织下共同探讨人体正常活动的过程、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分析临床表现,提出可能的治疗原则和方案。其间既有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也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机体正常机能的理解,开拓了思维,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不同学科内容进行了融合、知识相互渗透,因此是教学模式的转变。

结束语:生理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不仅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模式也应作改革。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课程特点相一致,既要体现主要内容,又不囿于其中,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新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教学模式应围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科学思维等综合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服务。

(辽宁省抚顺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