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课改丢失有效

2013-12-29 00:00:00邓丹丹
成才之路 2013年25期

社会在变,思想在变,我们的教育教学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当新一轮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前置学习”为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犹如一朵朵绚烂的花朵,在全国各地夺目绽放。

“前置学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自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精心编排的学习单给学生明确了自学目标,提出了学习要求,学生前置学习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学习单反馈给教师。课堂上,教师大胆地抛出学生所提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通过学生讲解或相互交流,兵教兵,促使学生相互帮助,学生能讲的教师尽量不讲,如果发现确实属于学生都不理解的知识再由教师做引导、点拨。这样的课堂,节约了导入环节的时间,把更多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解疑,还可以做到当堂检测。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生后师”“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常常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有效吗?高效吗?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该怎样把握好“说”与“不说”的度?

还记得刚开始采用“学习单”进行教学时,一节节新授课几乎被我上成了练习评讲课。从头到尾,我都是按照学习单的习题设计一步步完成的。这样的课,连我自己都感觉到枯燥无味,又怎能吸引学生呢?学生能讲的,老师尽量不讲。可是,我由于受传统授课方式习惯性的影响,总是在学生讲解的时候,忍不住插上几句,生怕学生讲不清楚。其实,这是因为我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然而,当我有几次下定决心绝不插话的时候,学生似乎又没能讲透彻,我还得重讲。这样的情况不止遇到一次,教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必须讲解?讲多少合适?每个新知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师的处理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怎么改变?这一个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觉得数学课越来越难上了。

思考二:对于喜欢“拿来主义”的学生而言,数学思维如何得到发展?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就是说,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一位数学老师都知道,数学上有很多的性质、公式,学生能够掌握它们并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推导、概括、归纳出它们的这一过程也非常重要。可是,有些思维比较懒惰的孩子在自学时,常常忽略了后者,直接把结论拿来就用。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方程,学会解方程之前探索“等式的性质”十分重要,但是很多学生都把探索的过程省略掉了,而是直接运用了书上的结论。通过自学,他们似乎觉得“等式的性质”很简单,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再安排他们去探索这一性质,也只有少数学生愿意配合。这样的教学如何能保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还能算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吗?

思考三:这样的学习是否会加速学生的两极分化?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核心人物,主宰整个活动过程。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往往是忠实的听众或观众。在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新内容这个环节上,优等生又会以其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赢得老师的信任。换言之,让那些学困生来讲解,担心他们讲不清楚或讲得不对,然后教师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纠正、补充,这样也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久而久之,优等生在一次次表现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升,学困生却一直默默无闻,渐渐地,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这样下去,会不会加速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思考四:是否每节课都适合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学时常常会对新知形成错误的理解,俗话说“先入为主”,这些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过来。原因可能是因为内容确实有难度,也有时因为他们自己认为自学的这部分内容很简单,自学态度不认真,课堂上即使老师多次纠正强调,他们当中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了,根本就不听了。也有的学生当时纠正过来了,隔一段时间后脑海里又只剩下了第一印象。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圆的面积》这一课,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是一个难点,学生通过自学,真的很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由于自学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公式,课上也就懒得再一起探索推导过程了,所以这节课效果很不好。

因此,我想,一些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后教,而对于那些逻辑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知识,我们还是有必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学生前置性学习。

自古以来,改革的道路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发扬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寻求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教师只有迅速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