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具体实践,探索其教法与学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法上好开头课,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法国思想家田蒙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绪,它能够推动人们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所以,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是授课前首要考虑的问题。我授课的对象是中专第一年的学生,“机械”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陌生而朦胧的概念。所以,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绪论)尤为关键。绪论课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框架结构、研究和发展方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在备课《机械设计基础》绪论课时,我准备了一辆手工自行车、一个小熊煮蛋器、一些螺钉、螺栓、弹簧和一段自行车组装视频。授课时,先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接着让学生将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等名词与课前准备的实物相连接,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并组织学生观看自行车组装视频,直观地了解构件组装机构的过程。同时,将机械领域内科技动态、尖端技术成果以及我国在此领域内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作为拓展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二、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曾经,我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堂课时间仅仅能够囫囵吞枣般地讲完计划内容,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课改之风,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我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及实物组装演示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将静止、抽象的结构的图例,设计成动态的,用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例如,关于平面连杆机构章节中的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的形成条件,备课时,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小的塑料杆件、大头针。授课中,先让学生从雷达天线机构、脚踏砂轮结构、摇头扇传动机构等模型板上探究其结构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分析形成条件。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使用塑料杆件和大头针,自主动手组装铰链四杆机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杆件形成条件清晰明了,降低了理论学习难度,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凭借一定的教法和学法。我认为,设法上好开头课,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核心,这两点缺一不可。工作五年来,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探索和实践是有效的。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