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观察学习和德育造就高技能人才

2013-12-29 00:00:00韩洪茜
成才之路 2013年25期

摘 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中职教育的详细规划的需要,观察学习和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教师要探索中职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造就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规划纲要;观察学习;德育;高技能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两个部分,作了详细叙述: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由此可知,国家始终把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不断改进办学指导方针,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从英国、美国早期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发展来看,为了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办学方针,最后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我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缺乏高科技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矛盾、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的相对缺失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演变。《规划纲要》中对中职教育的详细规划,展现了现阶段国家对高科技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不断净化,学校的教育尤其重要。

一、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中职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生源质量又不得不让每位教育工作者担心。这里所说的担心是指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控力和专注力都跟不上学习的要求,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了。无论学习哪门学科,至少要具备基本的耐心和毅力,但就学生课堂的表现来说,很难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听进去。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记在头脑中,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改变学生心中对自我的判定。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来迎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二、观察学习和德育在培养中职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在以往的印象中学生给我们留下了相对单纯的印象,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书本和老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至少拥有手机这个电子产品,那么他们就懂得怎样使用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他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更快地了解到周围的新闻。我们大多都使用智能手机,一般能兼容很多学习软件。试想一下,如果大多数学生把手机作为学习工具的话,那学习风气该是多好啊!可惜的是,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娱乐上面,现在手机可以看电影、电视剧,随时随地都可以玩手机,在家亲人间互动少了,在学校同学间交流少了。在上课的时候,我通常委婉地说声:让手机休息下,电池发烫了。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靠引导,英语的学习比起其他的学科更有难度,不像数学那么有逻辑性,不像语文那样随时都能练习,英语教学是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进行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转变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德育价值。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有着重要作用,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

中职学生的学习不仅靠课本知识积累、适当的心理疏导,还要有文化知识传递,扩展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就英语课本知识来讲,从单元设置到单词、语法的讲解,都能配合学生日常英语的使用。但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反感”情绪,另一方面学生始终没有从课本知识中“受益”,这导致部分学生一学英语就有抵触情绪。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本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个好现象,但有些学生开始嘲笑了:“你都会英语啊”“不要在那丢人了”。也许这个同学英语说得不好,但是至少有勇气回答问题,表明有学习的愿望。从心理上来讲,有些同学缺乏自我认同感,把学习当成一种苦差事,英语学来不知何用。但现实的社会环境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加剧,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接触到英文;随着全球汉语热,中国被世界各国所熟悉,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不出国门,都能遇到很多外国人:工作的、学习的、旅游的穿梭在街道上。当机遇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看能否抓住了。

三、学习要有良好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的需要理论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但动机与需要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成为行动的主要动机。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缺少它会引起疾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另一类是成长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四、个人教学感悟

在近十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英语。因为英语需要大量记忆,这样很花时间不说,还容易忘。这就导致整个英语教学的进度很慢。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把课本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课本的编排来看,舍去了很多的语法讲解和冗长的课文,加入了大量新鲜实用的话题,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多掌握实用的单词和句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因为需要解释的大量语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动练习,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语言交流的默契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个班的英语水平有高低,但总有一部分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生。怎样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是带动全班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总之,只有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和就业联系起来,综合思考教学方针,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造就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建安.心理学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四川省水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