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者必须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各种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拓展教育渠道,提升人文精神培育效果,不断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促进优秀人才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优秀人才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日趋依赖,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网络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成为高校的新课题。
一、高校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功利、浮躁、重专业轻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比如:有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写材料错别字连篇,且语句不通顺,读起来令人费解,读名著看经典已经被各类考级、考证的海洋淹没;有的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碰到压力无法去舒释;大学生的道德主流虽好,但也出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迷乱、社会公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现象。这些都与我们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相对应的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精神教育。“人立而凡事举”,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发展,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旨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中使用的现状
新媒体发展受众的速度极其惊人。李开复曾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校园里不用QQ、人人或微博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会被同学们视为“外星人”。
目前大学校园里,QQ、人人、微博已经成为了继手机号码之后新的联系方式。课余时间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许多大学生连接计算机网络或者拿到手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QQ等聊天工具,或者是打开人人网、新浪微博首页,网上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十分热衷的交流形式。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本研究以江南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可和使用新媒体。结果显示有88.89%对新媒体有认知或了解,有94.44%的受访者经常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人交流、娱乐休闲和学习是大多数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当想要获取信息的时候,有69.44%的学生会第一选择新媒体,并且有83.33%的同学觉得,新媒体可以增加自己知识的积累。
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有了使用新媒体的硬件条件,并且形成了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使大学生的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而且丰富了大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开始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学习各种知识,这种习惯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拓展另一种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
三、人文精神培养融入新媒体发展大潮中的对策
新媒体的出现和风靡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形式使任何思想观念都可以表达,主流和谣言一起存在。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者们更应该积极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探索多样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1)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运用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
(2)搭建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平台,精心打造新媒体管理队伍。充分利用QQ、人人网、新浪微博、飞信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多样立体的学生交流平台,形成多样立体的传播途径,各平台不但成为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宝库,而且成为学生、老师平等沟通的场所,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有了平台,我们还需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这批队伍首先要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并且善于在各平台策划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活动,并且善于与学生交流,能突破时空的界限去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心理、人际交往、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将学生骨干纳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向往,培养学生们对人文知识的热情,自我学习人文知识的情怀。平时的平台建设需要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需求,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真正“以学生为本”,使平台更新的内容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教育素材,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官方主流平台的黏性,扩大教育效果。
(3)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文素质。努力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获取更多有利于其成长的知识和信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并使其培养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不要过分依赖新媒体的碎片化的信息,要有自己的整合能力,并且引导加强现实学习,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变成空中楼阁,让新媒体成为学生成才的润滑剂。
参考文献:
[1]朱培松.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创业人格塑造[J].湖北社会
科学,2013(5).
[2]覃川,等.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研究[J].当代传播,
2007(4).
(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