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李贽
一、生平介绍
李贽 (1527—1602) ,号卓吾,又号笃吾,福建泉州人。中国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其父李白斋,为人豪爽、正直,反对“利口能言,以博取富贵”,见他人危难,即慷慨相助。这一切对李贽的思想影响很大。26岁时,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此后二十多年,李贽为生计而奔波于仕途。
他 54岁辞官之后,著书讲学 20余年,曾大胆批判了当时庸腐的官学制度。后久居湖北麻城,聚众讲学,放言高论,听众为之倾倒。晚年移居通州,遭到封建朝廷的迫害,殒于狱中。他的著作在明、清两朝均被列为禁书,但李贽“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
李贽的主要著作有:《李氏藏书》《李氏焚书》《初潭集》《李氏文集》《李氏续藏书》《李氏续焚书》《李氏丛书》。
二、教育思想
李贽从反理学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才有胆有识的人。认为使用这样的人“为郡守令尹,又何止足当胜兵三十万人已耶?”“为虎臣武将,则内外之事可得而专之,朝廷自然无顾之忧矣”。他提出求名利,举功业,绝非为学的目的,认为“后世儒者,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问,反以说及理财为浊耶?尝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李贽所提倡的为学目的是关心天下百姓痛痒,以所学道德、本领为治天下之用。
李贽对教育内容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反对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认为“申韩之书,益人意智,可观诵之”。诸子百家“各有一定之学术,各有必至之事功”,都应学习,不必专学儒家经典。他甚至把当时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水浒传》,与被视为神圣的儒家的“六经”和孔子的《论语》等,破天荒地相提并论,认为它是天下最好、最真实的作品,是“圣贤”的发愤之作,其价值远远在“六经”、《论语》《孟子》之上。他精心评点,广泛流传,对晚明的社会风尚、教育内容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李贽对儒家的批判,是他在教育史上较为显著的特点。他继王充《问孔篇》之后,又评判孔丘“自无学术以教门人”,他认为儒家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乃是错误的。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一段话强调个性解放和个人独立思考,有助于破除个人崇拜的陋习。长期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典籍作为在思想意识和教育领域里统治人们的工具,到了明代,尊儒读经之风甚盛。李贽认为 “六经”、《论语》《孟子》 成了伪君子们的护身符,决不能成为万世之至论。他尖锐地抨击孔子,辛辣地非难儒家经典,无情地揭露道学家的假面具,立论虽然有些偏激,但对于后代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李贽提倡“因材而笃”的教育观点。他说,人人都有物质的欲望,但各有个性,人们的能力和爱好也各不相同,“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者以听之”,就能适应其个性,发展其个性,从而实现“因材而笃”“万物并育”的原则。
李贽十分重视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快乐事,70岁作《读书乐诗》。他提出,必须学有真志,切勿浮夸浅止;必须独立思考,切勿人云亦云;必须精益求精,切勿侥幸求速。认为读书不只是明义理,重要的是须有证验。他要求读书不能停留在“皮面”“体肤”,或只“见血脉”“见筋骨”,而必须“至骨极矣”,即要彻底理解书的内容。
李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强调“余谓师友原是一样,有两样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师,乃以四拜受业者谓之师,又不知师之即友”。他认为,师友是为学之根基,一个人不能洞察一切,只有靠朋友相助才能摒除蔽障,因此主张求学不能没有师友,应重视师友间的相互砥砺。劝告青年人要有超然之志,到四方去求师访友,对友必须“礼敬”,出于“师事之诚”。他说,得一同志,胜于得一同胞。
李贽反对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张受教育者应男女平等。在麻城讲学时公开招收女生,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一创举。
李贽还认为,人生而具有“童心”,只因为受了理学教育的污染,“童心”遭到损害,才得不到发展,而使人沾上虚伪作假、欺人、欺世的恶习,以致“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他用“童心”说揭露理学教育对人们的毒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