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

2013-12-29 00:00:00欧阳友权
成才之路 2013年25期

摘 要:人才资本的蓄积培育和市场配置是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文化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优秀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人才短缺源于人才供给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尚未构建起契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需要拓新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与此同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应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科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自律与他律的矛盾,实施交叉培养、有所倚重,二元并重,特色取胜的育才路径,是消解这些矛盾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人才短板;配置路径;矛盾消解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需要实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能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解决好文化产业人才供不应求问题,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一、审视文化产业人才“短板”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结构要求较高。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文化科技化的时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典型业态。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知识创新不断加速、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博弈,人才优势已经成为发展产业的主要制胜因素。人才资本的蓄积培育和市场配置也成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相比于火热的文化产业实践,我国的文化人才还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文化产业领域,我国高等教育过去一直没有设置这一专业,长期以来没有科班人才蓄积。从人才从业状况看,当前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人数较多,从事新兴产业的较少;从事产业下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从事上游创意型的人才较少;从事低端的资源依赖性产业的人员较多,而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人才较少。从专业结构上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横跨创意、外语、计算机和营销领域的人才更是较少。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制定和调整相关人才政策。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支撑体系,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的主导,在有限的人力资本投入中,应该保证人才培养的重点:即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以学术科技带头人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在国际竞争中阵容强大的文化产业“国家队”Q90CIYunOjPlxy/b+blHMw==;坚持以高新技术创新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支能在文化产业前沿拓进的“人才尖兵”;坚持以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重点,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应该加速培养针对文化产业方面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文化商务谈判人才、电子商务人才、高端外语人才、国际国内法律通识人才、金融保险人才、国际旅游人才、文化产业创意与研究人才等。其中,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创意又懂经营、既懂国际贸易又精通英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则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

文化产业的人才短缺源于人才供给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尚未构建起契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因此,需要开辟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改革用人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是发挥文化产业人才效能的快捷路径。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加大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力度,创造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识才用人机制,建立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首先,整合人才培养的“源流”,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要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宏观上调控文化产业人才的层级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人才类型和培养指标,使其达到供求平衡。多方位地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设计、科技制作、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早日形成包含短期培训、学历教育、高级人才培训、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立体化培训体系。政府部门应该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起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的激励保障机制,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

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人才的“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文化产业部门应该开辟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对文化产业精英实行“无障碍”引进和灵活管理的方式,建立优化机制选人才、产业优势聚人才、高薪延揽引人才、孵化培训育人才、竞争上岗用人才的良性模式。

第三,形成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分配机制,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参与利润分配。推行人才签约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鼓励专业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拥有文化企业股份,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精品艺术创作人才设立奖励基金,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物质保障和制度环境。

此外,还可以设置优秀人才专项资助基金。在建立相应文化人才资格认证体系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均可根据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和扶持文化和艺术人才尤其是顶级人才。重点资助文化资源开发、文化项目创意、文化品牌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研发等方面的领军人才,资助培养对象的演出、创作或科研项目,解决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奖励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物,抑或解决杰出人才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交流活动,以及培训、进修、出版科研成果经费不足等问题。并且,人才专项基金还要特别关注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基层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雪中送炭,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矛盾

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在社会。而文化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首先是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庞大,高校以及一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已经开始设置“文化事业管理”一类的专业,为后来的文化产业专业开设作了一些课程方面的铺垫。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迅速升温,许多高校开始创办文化产业本科,有些重点院校尝试招收该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无论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还是师资力量、教学科研,都未能充分适应现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一落差正以以下三种常见的矛盾方式表现出来。

首先,从培养模式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客观上存在“学科交叉”与“专业无根”的悖论。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科归属和知识关联上横跨众多学科专业。其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不仅要有文、史、哲、经、管、法、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有外语、营销、创意策划、资本运作、文化经纪,以及宣传、制作、艺术设计、传媒技术等技能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且还应该包括计算机等在内的理工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这么多的学科知识,要在大学四年里学完学好是很困难的。面对满天繁星般的课程内容,学习者要想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样样都知道一点,样样都不精通”。结果便是专业没有主打,学科没有“墙基”,知识不成系统,“专业无根”也就在所难免了。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学位——有的将文化产业放在管理学,有的放在传播学,有的放在艺术学或文学,还有的放在历史文化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任课老师有搞文学艺术的,有学新闻传播的,还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造成了学科不规范,专业不统一,培养模式不科学。

其次,从培养环节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脱节。一些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设定的实践环节往往也是形式大于内容,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环节较少。一些教学实习只是临场观摩,并没有实际参与。文化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联系产业实际,适应社会重大需求,满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要。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设置专业实习,走进文化企业,了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管理,甚至在专业实习中切入文化创意、项目策划和资源开发,参与产品制作与市场营销。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动脑和动手能力。同时也了解相关的文化政策法规,懂得文化艺术生产规律,感知企业生存发展的艰辛。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及时跟上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国家产业调整的脉搏,因而也就没有建立起与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教育培养体系。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社会需要,一部分毕业时找不到工作,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又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三,再从培养目标上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高校自律”与“社会选择”的落差。文化产业学科是在社会需求十分高涨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学科是跨专业的新兴学科,两者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相互之间的适应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高等院校习惯于在设定的培养方案内按部就班完成教学环节,而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择录用则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选人为用、任人唯贤。这种高校自律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在短时期内尚难以完全消解和根除。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文化产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有着特定要求,如何克服在人才培养上的学科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需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更为有效的模式,找到消解这些矛盾的思路和举措。

一是交叉培养,有所倚重。文化产业需要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加强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少不了有文史哲、经管法,以及外语、艺术、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众多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高校要根据自己的长处以突出特色、选择重点,而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各高校要基于自己的学科和师资优势,或突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或注重文化创意、项目策划,或倚重设计包装、产品制作等等,总之要在某一领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掌握学理根脉,形成自己的就业优势和创业门径。

二是二元并重。所谓“二元”是指理论与实践,即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不可偏废。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注意与文化产业市场密切接轨。增强文化产业个案研究和市场调查,让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和必要的理论研究,设计行之有效的专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用得上,也让产业实践的经验得到理论的总结和学理的印证与提升,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缩短人才与人才市场接轨的适应周期,满足现代社会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以特色取胜于文化产业学科之林。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2]孙安民.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