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发现理解揣摩回归语文教学特点

2013-12-29 00:00:00彭丽华
成才之路 2013年35期

众所周知,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割裂。润写文章,莫不先立意,然后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出来。初中语文各年级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一篇篇出自名家之手,其语言犹如春天千姿百态各自暗香浮动的艳丽鲜花,有待师生一起去欣赏、发现和感悟。

一、理解表现形式,深化思想内容

同样的内容或者观点,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文本需要,经由作者巧妙安排,就能深化其思想内容,从而促使读者产生更大的共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没有详细的叙事与描写,几组同类意象的并指,就构建了惆怅、孤苦、想家的主题意境,无论是从它的精炼简约上,还是整齐对仗上,以及它的大俗大雅上,都堪称精妙绝伦,都可写出一篇赏析的大文章。如果在教学中仅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忽视了对它的形式的理解,那就是糟蹋了其表现形式的宝贵价值。

类似上面的例子不计其数,文章、语言文字的形式都跟内容有很密切的关系,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理解了表现形式,就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阅读教学更有成效。

二、揣摩表现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教科书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句的,精确把握了其中运用的奥妙,才能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

譬如《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在表现形式方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功力非常深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之处和生动之处,就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借鉴表现形式,提高习作能力

写作文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作文应该怎样写,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必须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选编的教材中,名篇佳作比比皆是,表现手法当然也不一而定,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汲取宝贵的养料。

例如《邓稼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音乐巨人贝多芬》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分别从女佣、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主人公自己语言的角度,成功地刻画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如上例证还有很多,再如写景的课文,写事的记叙文,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借鉴样本。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将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紧密地、适当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也为之后的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感受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进入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成分是必须的,要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言能力。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一篇非常精巧的散文,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作者写的山水相映之美,欣赏跃然纸上的“醉翁亭山水画”,山、泉、林、亭,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从而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接着揣摩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最后感受四季变幻之美,写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水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太守醉也”。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教材中不乏美文,均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此看来,文章的美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的运用上,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要理解、揣摩、借鉴和感受不同的表现形式,汲取精妙编排文字的养分,提高语文的素养,从而学好语文这个学科,正是体现了学科的“工具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