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与形象性,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能够展示其独有的优势。语文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活力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语文课堂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相对于传统教育,创新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活跃学生的思想,从更多更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新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育的目标是积累知识,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活动空间很狭窄,学生更多的是从老师那里得到认知,而很少自己去摸索。创新教育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认识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独立学习和合作思考。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一题多解,更加具有可探讨性和开放性。在此方面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新时期,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授课前,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学习心理学知识和阅读学生的档案。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课堂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竞争力。
(1)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被调动起来,才能对课堂生活充满期待。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可以以一句话为开端:名人少年多立志。列举我国著名的人物少年立志的案例,如鲁迅、周恩来,还有古代的岳飞。他们各自都有远大的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忠报国”是他们立志的豪言。本文的作者毛泽东同志也是一位在青年时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学生进入状态后,从朗读训练开始,先播放录音,让学生进入语境和所创造出的艺术氛围中。
(2)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在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之后,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沁园春·长沙》是哪一类的词?这个词牌名与题目的关系如何?先让学生思考,进而介绍词的含义、来源以及种类、作用等。
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方面,设置的问题也有技巧。问题的难度可以由简单到复杂,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层次感,相互联系,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在重要知识点上,可以稍微点拨,“点”就是要点击要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是从整体上对这门课的前后进行一个概括。通过设计总结这个阶段,能够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题,明白文章思想的内涵,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总体认识。例如,《西地平线上》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好文章,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学习到的不仅是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产生一种新的感悟,即“世间有大美”,包含了生命美、悲剧美,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景物上升到对人文历史的思考。
三、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几点要求
(1)注重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创新思维,需要的是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营造,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严肃气氛为一种亲切、民主的学习气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不仅是对知识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思路的新发展。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敢于表达,大胆思考,鲜明的个性才能得到展现。
(2)善于倾听、适时引导。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看法,同时需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善于指导学生见解中不成熟的部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其潜能能够得到激发,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采取适当的激励和惩罚措施,使学生的创造热情继续升温和避免固定思维。
(3)积极思考。学生要善于思考问题,解放思想。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初中生略胜一筹,注意力集中时间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勤奋学习,并在课后多参加其他活动,劳逸结合。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思考语文内容。思考没有止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扩展,在创新层面有新的突破。
总之,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要求,能力与引导息息相关,学生是否能够形成创新思维,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密切。教师的创新性教学能够带来传统教育教学所无法带来的惊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