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解读语言文字,解读语文教材。让日常生活现象活跃语文课堂,用学生的身边生活来诠释语文课堂,让网络媒体成为生活和语文课堂的媒介。
关键词: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作文教学;创新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中所强调的“同化作用”,在语文的学习中就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解读语言文字,解读语文教材,使它变成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让生活为语文课堂教学排忧解难!
一、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活水”
《吆喝》一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篇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这种口头文化已离孩子们越来越远。我的教学便抓住了这一点,组织了四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演”身边的吆喝入题,让孩子们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教学《吆喝》一文时,正值下午第一节课,是同学们最没有精神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走到教室的门口,便高声大喊:“破烂儿——的卖!”同学们先是一惊,两秒钟后,哄堂大笑,接着教室里便你一声、我一声地喊开了:“麻花馓子……”“豆腐喽……”“豆腐脑……”男生、女生、粗声、细声,声声逼真,教室里好不热闹。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把我们徐州的吆喝表演得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就随着萧乾老先生一起走上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去过把吆喝的瘾吧!”同学们兴趣大增,很快进入了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同学们都可以领略到“吆喝”的丰富多彩和“吆喝”中所蕴含的北京情愫。
在写作上,同学们也受益匪浅:他们体会到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就是生活的再现。
二、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通道”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则是单调枯燥的。他们整天奔走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上,唯一的课余生活就是看电视、上网。所以,我在教学中习惯把课堂上难懂的东西与身边的日常生活、电视、网络联系在一起,讲起来确实轻松而又愉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如何理解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就是认识的很肤浅。我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段央视播出的公益广告:大山中一列急速前行的列车,一个浑厚的男生解说道:‘人生就像一段旅程,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一路上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我还没说完,同学们就跟着说开了,“对!”“人生就像旅程,不长但要注意过程。” “结果不重要,奋斗的过程才精彩。”“我要像保尔那样走完我的人生旅程!”……这样关于“人生的意义”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有了深刻的理解。
把生活搬入课堂,让生活来诠释课堂,这样,生活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通道”。既抽象又难懂的人生哲理、至理名言,用我们身边的耳熟能详的事例诠释,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升华,不难了,容易了,教学艺术的明灯也在课堂上高高升起了!
三、让现代化教育设施,成为课堂教学的“桥梁”
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它可以让埋头书海的同学们抬一抬头,调动大脑各个神经系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限的延伸……身在教室,放眼世界,这可是减轻课余负担的事,同学们能不乐意吗?
如学习《三峡》一文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三峡的影视图像,让三峡的山、水、猿鸣给同学们造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再让同学们回忆文章中有关的描写语句,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让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让网上资源,成为作文教学的“小金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的单调,直接导致作文题材的狭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成为他们永恒的话题。叶圣陶说:“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但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又不太现实,我就让学生合理地利用网上资源,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上网搜看时事、热点、文学、习作等。无穷的网上资源,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积累,贴近了生活。这样写文章时自然就可以左右逢源,洋洋洒洒了!
让生活变为语文课堂的“活水”“通道”“桥梁”“小金库”。“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既然语言来源于生活,只有用生活来解读语言,将语言还原于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使用它!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放飞学生在生活中的想象力,努力用好“同化作用”,这样生活便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出了一条“通道”!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2]张玉新.变跑道为通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