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情感目标的分类、表述、落实、评价等非常困难,也成了当今目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情者文之经”,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优势,通过“体验学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和对语文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从而使语文学科情感目标有效落实。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通过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让学生读出文章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让浓郁的情感充盈学生心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一、 创设情境,诱发情感体验
美学家王朝文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同理,要想让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兴趣,我们教学时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感觉器官受到声、形、境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适当利用实物、实景来设置实境。例如教学《春》,我们可以在田野上采些花草,放在教室里,营造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演,课堂教学则通过表演拉开帷幕。既讨论作品内容,又评论学生表演,感情融注于动态表演之中vvyEOGGdyjBzCH9AFWYGmA==,升华于课堂讨论之时,这样学生体会作品思想情感的课堂学习目标便能有效达成。另一方面,广播、电影、录像、投影、录音,声情并茂,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效的视听手段。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它们设置一个个虚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比枯燥无味的机械讲解,更能吸引学生,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做一个热爱真、善、美的人。
二、 品词析句,深化情感体验
语言的情和义,密切相关,不解语义,我们就难以理解其中的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情思、情愫和情怀,从而加强情感体验。如教《枣核》一课,我紧紧抓住“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体会美籍华人朋友的内心情感。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弄清楚了“缺点什么”和“没出息”的意思后,我予以追问:“美籍华人朋友究竟缺的是什么呢?”“美籍华人朋友真的是没出息吗?”这一追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海外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他们把怀念家乡这种崇高的民族感情说成是“没出息”,正反映了他们无法弥补心头的缺憾,思乡心切。短短两句,炎黄赤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结合词句进行情感教学,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体会了作品的真情实感。
另外,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要注意回归整体,这是一种理性的综合过程,把学生在局部阅读时的感觉和体验加以整合,能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如教《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学生阅读后知道了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也明白了变化的具体内容,但仅仅认识这些现象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探究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就接受了韩麦尔先生(亦即课文整体)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国行为的影响。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和书面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中“情语”的理解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切实达成课堂的情感目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朗读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可以一步步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体悟作者的情趣,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例如,《沁园春·雪》洋溢着豪迈,洋溢着壮美;而《小石潭记》则在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苦闷与孤独;《春》全篇生机盎然,格调高昂;《背影》文风平实、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父子之情。同时,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情感的运用。具体说来,就是语调要抑扬顿挫。喜悦之处可以声如洪钟,愤怒之时可以铿锵有力。语速要适当控制,快慢适宜。语气要有鲜明的色彩。兴奋喜悦时应气满声高,焦急不安时要气短声促,冷淡时要气少声平,疑虑时要气细声粘,忧愁烦躁时要气沉声缓,温文尔雅时要气徐声柔。
总之,要通过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读出语言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让浓郁的情感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朗读的熏陶感染中让语文课堂的情感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孩子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