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一般来讲,初中学生都能提起笔来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然而真正写出好文章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材料可写;二是拥有了材料,却不知道怎么写。如何使初中生走出这样的困境呢?我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发挥文本(这里的“文本”主要指教材中名篇佳作,当然也包括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作用,拓展作文的思路,把握作文的秘诀,就能提高学生写作才能。
一、利用“文本”学会观察,激起生活的涟漪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往往有这样的现象:生活在同一样的环境中,有的人能写出较为切题感人的作文,而有的人搜肠刮肚也难以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主要是能否善于观察生活的问题。
一般来说,不会作文的这些同学,大多是犯有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毛病。因此,他们常常会说,我也观察生活了,但就是不觉得新鲜,事物本来就是这样吗。这说明观察的方法很重要。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使学生把握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呢?这就需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从他们的作品中去体会。例如学了阿累的《一面》、朱自清的《春》以后,我让学生把作者描写鲁迅先生的形象及五幅“绘春图”画出来。当然不是一读就能画出来的,必须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指导学生去体会,一点一点地让他们自己去充实画面,这样才能使画面贴切于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真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画得不是很好,但有一点必须得到肯定的,那就是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从几个方面去画,需要重点突出什么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在画鲁迅时绝不会把鲁迅画成胸宽体胖、略带络腮胡子的人;也不会把春花图中的“树上”“花下”“地里”这三个层次混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如果常常引导学生去训练,学生就会逐步领悟到怎样去观察生活、去描绘生活的要领,这就使学生走出“观察的误区”,使他们的生活也能荡起生活的阵阵涟漪,也就不会再出现没有材料可写的现象。
二、利用“文本”借鉴构思,确立写作的骨架
有些同学在写作时,已拥有了许多方面的材料,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安排它们,作文就成了材料的仓库,因此,很难写出好文章。可见光有材料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些零星的、杂乱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这就必须做好精心构思、组织材料。众所周知,初学毛笔字的人大都是从描红开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一般很难把握字的形体结构。而我们作文时组织材料也如写毛笔字描红一样,是有关结构的问题。习作时我们不妨也来学一学描红,这里的“描红簿”就是“文本”。例如:在写叙事性的文章时,我们不妨仿照朱自清的《背影》或是陆定一的《老山界》的结构模式:开头引出话题,中间主体叙事,结尾总结照应并深化主题。写记人文章时,不妨借鉴魏巍的《我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把选择好的材料按感情步步加深的线索组织起来。在写状物写景的文章时,可以依据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不同时间的特点,描绘景物、描抹色彩。写作时指导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寻找出最适合的文本模式,并加以适当修改,再确定自己习作的骨架,这样就会容易得多。
三、利用“文本”展开联想,丰富作文的内容
苹果梨,之所以有苹果和梨的双重优点,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因为园艺师把苹果树和梨树“嫁接”的结果。而我们要使作文给读者以美感,同样也可以搞些“嫁接”。对初中生来说,一般都读过一定数量的文本。其实这些文本中不少素材,只需稍加改造,就可以和需要习作的文题对上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梦中寻师”这一片段,我们可以把“师”字拓宽一下,泛指自己爱戴敬佩的人或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就可以把这一片段“嫁接”到我们要写的《友谊》《深情》《我忘不了他》等文章中。当然就结构上来讲可以放在开头,展示一个特定镜头,从而引出中心人物;也可把它放在文中,以便抒发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敬爱之情;同样还可以把它放在文末,以寄托思念之情。诚然,这里还存在着技巧、方法的问题,也可以体现一个同学的“应变”能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素材与文题风马牛不相及,而去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是不可取的。
自然,“嫁接”文本需要积累文本,因为具备一定数量的文本或其片段,且烂熟于心是“嫁接”的前提条件。平时习作遇到不顺手的文题,还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可到了考试或时间较紧的时候,再翻资料就不大可能了。由此可见,学习“文本”借鉴“文本”,都存在大量阅读、积累文本这一基础工程,只有打好这一基础,才能在习作时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从前面可知,“文本”在习作时具有较大的作用,需要多读、多记,但并非仅靠“文本”来写作。合理利用“文本”来习作,当拥有了一定的习作水平、能力之后,就应指导学生摆脱文本的束缚,到现实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依据实际确定最佳结构方式来表现内容,不断提高写作才能,以便开辟自我习作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