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围绕中心问题,构建一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高效语文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设中心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不错,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因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但问题太多、太滥、太琐碎,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阻碍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它应该是提纲挈领的,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覆盖面广、空间大的好问题。中心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的深度,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阅读、对话、思辩、交流,才会更加高效。而中心问题的设计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首先,从课题入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课题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
其次,从中心句入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作者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如果同意,请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第三,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晏子使楚》一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二、个人前置学习
“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是高效课堂的基石,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在新课前(最好前一天)围绕中心问题独立完成探究报告。因此,一课结束后教师都要布置下一课的前置探究问题。
对于有难度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布置前置作业(提出中心问题)时要稍加指导,减缓坡度,可以告诉学生完成这个合作探究问题,根据课文内容要抓住哪几个要点,要注意研读哪几个重点段,重点句等。针对《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中心问题,我提示让学生从“我”和爸爸两个方面,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谈自己的感悟。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在学生感知古诗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心探究问题:你想用什么方式(方法)来展现出这首诗的景美、情美、人美?随后提示学生可以用故事改编法、图画展示法(一幅或多幅)、比较联想法(同类型的古诗或诗句)、拍MTV(写脚本)、表情朗读法等来展现。《新型玻璃》一文的中心问题是:请你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写一则某种玻璃的广告词,既要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的产品,又要让客户乐意接受你的产品。学生对广告是比较熟悉的,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注意和研究,看到这个题目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这时,我做了简单提示:可以用精妙的修辞、顺口溜 、歌词改编 、古诗改编、经典的句子(成语)改编等方法,学生马上豁然开朗。事实证明,就这样稍加提示,学生的探究报告就会精彩纷呈。当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掉“提示”这个“拐杖”,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探究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创新,有了自己的探究报告,肯定是迫不及待地想向别人展示。这时,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报告,相互评价他人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报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非常重要。教师要以平等之心与学生相处,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往。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小组中的普通一员,在参与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协调学习进度,组织学习内容,带领小组成员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教师要注意小组长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班级精彩展示
班级展示,即学习小组展示本组针对中心问题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小组明星展示,明星小组展示,指定某小组几号成员展示等。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们的回答,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正误不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因此,教师要灵活对待学生的回答。当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应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从而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只要教师秉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展示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高效课堂离我们就不远了。这样,学生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