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常常会出现 “小插曲”。我们教师遇到这些情况,往往置之不理,或严厉训斥,课堂气氛一时之间会沉闷、窒息,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就减弱了。教师如果能妥善处理这些“小插曲”,那它们将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适时地利用并安排好这些“小插曲”呢?
一、巧用学生发言中的“异想天开”,重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预设的思路,打乱原有的教学程序时,教师应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发挥教学机智,可顺水推舟,可见风使舵,用学生所想重新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也更易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位教师在执教《林海》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并且通过这个词语的辨析,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大兴安岭“岭”的特点,于是他就顺水推舟。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两者确实是——生:(齐)大不一样。
由于这位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并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顺水推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情绪,结合课本巧设“小插曲”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模式近乎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怠慢的惰性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学生或是无动于衷或是置之不理,这种启而不发的教学局面有时会使教师感到困窘和失望。但教师如果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反应,从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出发,巧妙地设置一些“小插曲”,往往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因为学生大多看过《水浒传》,对其中的人物颇感兴趣,个个交头接耳,兴致很高。可我一开始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根据“三激”“三拳”来分析鲁达的性格,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消失了,个个无精打采,基本上由老师在唱独角戏,偶尔有几个学生来撑撑场面,一堂本可以活跃的课就这样沉闷地结束了。后来,当我又教这篇文章时,看到学生对《水浒传》很感兴趣,就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课上我安排了两名学生分别来扮演鲁达与郑屠,其他学生当围观群众,由于学生大部分都看过影片,演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尤其是鲁达那种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在学生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演的人带劲,看的人尽兴,我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分析鲁达性格,不仅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圆满解决,而且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表演天赋也无不在课堂中得到展现与发挥。
三、合理运用自然环境,灵活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会碰到自然环境突变如下大雪、下冰雹、电闪雷鸣等情况,学生被吸引了,视线、注意力再也不能完全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时候教师是禁锢学生的情思,还是把学生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的选择,往往会举棋不定。有一年我教初三,又临近期末,时间非常紧张,有一天上语文课时,窗外竟然飘起了南方罕见的大雪,雪花飘飘忽忽,的确很美,学生们的视线几乎都朝向了窗外。我想,既然他们已经无心于课堂,那么何不顺水推舟,让他们观察雪、感悟雪,继而描写雪呢?结果收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对雪的形容远远超出了我所能想到的。他们对雪的感情竟是那样的细腻,对雪的感悟竟是那样的深刻。而且当天他们写的日记都提到了雪,都提到了我的这堂课,让我深深明白:一堂成功开发自然资源的语文课,会是让学生“永远记住”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
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巧妙运用“小插曲”是优化语文“大课堂”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由地讨论问题,以至于很乐意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毫无顾忌地提出疑点、发表意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同时,又能在气氛活跃、方式灵活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真切地体会到了学习是一种有趣、受益的活动。此外,这种手段是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它能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发挥潜能,在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中又培养了良好的个性。这样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教师又何乐而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