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浓厚的情感特点,是一个始终贯穿着情感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效率和阅读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情感;阅读;成果
一、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文章不是无情物,都是作者情感的凝聚,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如《出师表》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所表达的是诸葛亮对于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情词恳切,感人肺腑。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笔下的《夜》,弥漫着夜景的美丽静谧,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故宫博物院》则处处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这种情感,并在这个情感氛围中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文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笔者听过好多语文公开课和观摩课,很多时候感觉老师的确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环节不乏精彩之处。但静下来细细琢磨,很容易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留给学生自己研读的时间很少,有的课堂甚至听不到读书声。我感觉非常遗憾,没有朗朗读书声的初中语文课堂绝对不能算成功的语文课。与其教师把课文肢解成一个个看似无比重要的考点灌输给学生,倒不如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读书,自己去品味文章中蕴涵的丰富情感。该大声朗读就大声朗读,该默读就默读,该反复读就反复读,千万不能认为读书是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中反复玩味斟酌,“模糊”了自己和作品中人物的界限,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高度交融,作家在作品中传递的情感也便真切迁移到他们身上,他们便能充分感悟文章的情感。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智活动过程,应该注重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并收获最大的学习成果。
如在《沁园春·雪》的讲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借助多媒体教学,雄壮的音乐声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域,蜿蜒盘曲的万里长城,在这样的背景下闪现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雄浑壮阔的北国雪景,令人敬仰的历史英雄人物,营造出壮美豪迈的情境。教师用形象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北国雪原美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进一步感染学生,把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学习文章之前已经步入气势恢宏的意境。学生就可以情感充盈地投入到诗句朗读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语文阅读需要情感的调动,呆板的说教是语文阅读的失败。
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文章本身情节相对平淡,课堂上学生情绪很容易流于低落,课堂学习常常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局面。在这样的时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适时地触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笔者在讲授《落日的幻觉》时,在课文导入环节下了一番工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场面平阔,意境雄浑的奇异边塞风光图,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也是历来为人们所拍案称绝的千古佳句,但近年来有学者作了一番考证,发现它本来的面目却是“大漠孤烟弯,长河落日扁”。如果我们抛开诗歌本身的审美需求,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让我们共同开始一次神秘的 “太阳之旅”吧。学生很快便进入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中,课堂阅读效果十分理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合理调控学生的情感状态。有时学生情感过于兴奋,反而会影响阅读活动的进行,教师应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笔者在讲授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为了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国家命运和民族荣辱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时事举了中日钓鱼岛之争的例子。学生个个情绪激动,反倒忽略了学习文章本身的任务,继续下去,语文课堂成了十足的政治课。我赶紧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回到文章内容本身的分析中,学生的情感趋于平稳,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需要情感因素支撑的认知活动。以读悟情,以情读文,构建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积极情感因素中,顺利走进文章的精神内核,真正实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