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自觉扮演引导者角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问题课前准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提高方式;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正确解答等。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问题教学;高中历史;实践;思考
教学课程改革之后,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开始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新课标要求每个学科的老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自觉扮演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就高中历史这一学科的“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希望给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一、问题教学法对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问题教学法就是对课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和思考的方法,运用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在学生对问题的不断归纳和总结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法非常适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是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理论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的弊端里反思,从而得到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这里真正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拿捏掌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作用巨大。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可以减少历史课堂的枯燥性,增加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与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环节,进而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充分了解学生对哪里的知识点相对模糊,从而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阐述,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现状分析
问题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效果相对突出,可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索、求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有时因为高中生历史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质量相对较差,不利于课堂的教学运用。教师又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创新思考成果。若是在课堂上运用了相对没有教学作用的问题做引导,就会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的状况,在问题的提出和应用上存在了矛盾。有些教师只给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讲课,忽视对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同学的引导。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在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身上进行的,也不主动要求思维节奏较慢的学生参与进来。导致部分学生因没有与教师及时进行课堂互动,体会不到历史课程的乐趣,从而丧失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实践
(1)教师与学生间的课前准备是关键。课前预习是问题教学法能否顺利达到教学效果的桥梁。首先对教师而言,要在课前提前背课,根据知识重点的分布,适当地在教学环节中事先预设问题。学生自觉地将要学习的内容简单地预习一下,对课堂的重点做个大概了解。学生可以把难点疑点标记出来,在课上向老师求助。老师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讨论,学生在不断地讨论中对知识点重复记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就更加方便了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在课堂开始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充分配合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问题的质疑和归纳总结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提问方式。在历史内容的学习上要适当地引入问题,万万不可在某个知识点上频繁地提问。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学习,叫每个学生都拥有表达观点的机会。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杜绝直接回绝学生问题的现象,只有处在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凭借高中生具有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自觉探讨,再通过老师对历史内容的叙述,一定会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整体知识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步骤,所以要积极表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学生。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式正确引导,以免造成学生没有根据的质疑。
(3)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正确解答。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真实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学生深入感受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如果你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你会怎样顽强反抗敌人的侵略,你对这段历史事件有何感想,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如何,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进行提问,但绝不允许偏离主题胡乱提问。针对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派代表对小组的想法进行明确地阐述。从而更好地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每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遵循适应教学发展目标的原则开展。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修改、实践,挖掘出更多的可行性教学方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促进学生在知识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得到更多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