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在学生合唱训练中的体现

2013-12-29 00:00:00徐徐
成才之路 2013年35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话。和:入群。同:苟从。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君子为人与小人比较起来,体现在能融进群体,但不应该苟从其中而迷失自己的个性和原则。

“和而不同” 同样在音乐课的合唱训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课堂标准》(下面简称《大纲》)认为:要更加重视并着重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已进入比较平稳的发展过程,并接近了成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意识。作为独生子女的特殊群体,长期相对独立的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比较淡薄,尽管他们接受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熏陶,但在这一学段,其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性使得他们在特定情形下,仍然反映出这方面的不足。合唱是通过群体的合作达到和谐的艺术。寓教于乐,利用合唱来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不失为一种良策。那么如何根据《大纲》的指导思想,在学生的合唱训练实践中逐步达到“和而不同”呢?

一、 合唱的准备

狭义的合唱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上以上声部歌曲的演唱。对于以素质教育为对象的普通初中生来说歌曲的难度不宜太大。一般以齐唱加二部合唱为主。在练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声部的分工。谁来担任高声部,谁来唱低声部,不能光凭学生的自觉自愿,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自然声区进行摸底,自然声区较高的可以考虑唱高声部,较低的担任低声部的演唱。初中生,尤其是初二、初三的学生,已面临变声,根据实际情况,男生中年龄偏大、身高发育较快的学生嗓音厚重,适宜唱低声部。女生与未到变声期的男生可选择唱高声部。为了取得两个声部音量上的平衡,可以打破“女高男低”的局限,在低声部加进一些音色相对厚重的女声,给声部增加活力,也给整个和声带来丰富的色彩。合唱追求和谐的声音,和谐的声音来自于和谐的心灵。强扭的瓜不甜,生硬地进行声部分工只会减弱学生合唱的兴趣和热情,给练习带来不便,也会直接影响到声部效果。例如,初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单纯、热情,唱劲十足。他们往往觉得,唱低声部是平庸、低等、低能的表现。要启发他们“红花更需绿叶衬”,合唱只有声部声线的位置高低,没有主次、尊卑的区别,做好“绿叶更珍贵”。初二、初三的学生,思想趋于成熟,有些放不开。再加上正值变声期,声带容易疲劳,声音上不去,就顺理成章地在“低谷”游走。对于他们则应该热处理、鼓士气,少一点空洞的说教,多通过范唱、视频和音频来施加影响,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变声期的特点。总之,要重视合唱训练前学生的思想统一工作,引导他们放下成见包袱,高高兴兴地站好自己的位置。

二、 合唱的训练

(1)“你即是你,我即是我”。这一话题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唱好自己的声部。合唱歌曲分声部练习时,要把旋律,包括个别的节奏、音准及力度、节拍、表情等要素给学生讲解清楚。按照单声部歌曲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掌握,作为学唱多年的合唱队员来说应该不是大问题,要强调的是要克服他们轻视麻痹的心理,不能凭感官、凭经验唱得似是而非。一定要把自己的声部唱准、唱熟、唱好。为此,我常常选定2个~3个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来担任各声部的小组长,带领、督促大家落实练习任务。二是初步合作。这是合唱训练的实质,也是对学生协作意识的检验。带着自己的声部面临合作时,他们往往兴致勃勃,但接下来,问题出现了,他们却茫然不知。比如:低声部几乎被高声部覆盖,根据低声部的特点,我会适当增加它的人数。你只要强调,高声部的同学就会“叛投”向低声部,你再作分析,他们便会油然而生畏难情绪了。这时,我在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同时,引导高声部的学生唱得弱一些,低音部的学生唱得强一些,速度慢下来。在磨合中,低声部要找到并逐渐抓住自己的声部。当然也要避免过犹不及而盖住了高声部。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在合唱雏形初建后,我会要求他们做声部互换的练习来感受不同声部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听、辨与唱有机结合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合唱的初级阶段——“你即是你,我即是我。”

(2)“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指挥是合唱队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合唱队的灵魂。这一点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对指挥的服从包括:一是充分了解指挥者的举止言谈,甚至性格特点,要学会适应,这是领会、贯彻指挥者的指挥意图、默契配合的基础。二是熟悉基本的合唱指挥常识,包括右手的基本手式与左手启发、渲染等常规手式。如:伴奏与起唱的衔接、不同节拍的不同强弱规律、连贯与跳跃的不同处理、力度的变化处理、高潮乐句的启发,尤其是多声部的配合,比如歌曲《小鸟,小鸟》中的两个声部,高声部与低声部基本呈三度关系,节奏欢快,旋律流畅,表现了少年儿童活泼、天真的心理特征。在指挥合唱时,既要借助手势驾驭合唱队,使二个声部体现出对比与统一,又要通过面部表情来引导大家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征。作为学生,要调动起眼睛、大脑和嘴巴,用心地观察,本能地反映并自然地配合。三是捕捉指挥者指挥多声部时的表情和动作细节。回到上例。二个声部配合时,音量不均衡——比如当低声部音量偏小时,我会把左手的掌心向上对着低声部的学生拉起;有声音冒尖——我常用食指指向相应的学生,然后收回到嘴边,作“嘘气”提示等。一切都是为了在多音部配合中,每个学生能抓住自己的,也能听到别人的。这是合唱的第二个阶段——“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3)“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合唱训练是艰辛的,合唱的乐趣又是难以言喻的。就像立交桥。南来北往,立体交叉,在科学的指挥系统下,车水马龙,各行其道,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曲井然而相融的现代化交通合唱。试想一下,指挥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就像一个雕塑大师,肆意挥洒的是海的气魄;精雕细琢的是溪水的温婉。指挥和队员,心贴着心,同呼吸,共打造,表现着真善,演绎着悲欢。那迷人的和声让美妙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浸润、漫延。通过合唱的艺术实践,就是要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歌唱的美好、融入集体的美好。由此,努力达到合唱的最高境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