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作为一线初中体育教师在频繁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经常困惑于 “什么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学生在体育课上到底应该学到什么?”“怎样的体育课堂教学称得上是有效教学”。本文从“生本”视域出发,从关注教学本质、教学形态、教学动力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探究了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学的组织及步骤是否优化,学生心理及生理负荷是否适合,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规律,而忽略了素质型课堂教学所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本义。因此,体育课教学评价的视角应该从审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一、关注教学本质——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而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前提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学生的潜力。
(1)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起点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存在,承认学生和成人一样拥有尊严和人格,而且神圣不可侵犯,要尊重并呵护学生,保护好他们敏感甚至脆弱的精神和心理。事实上,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们。当一个孩子反复练习一个动作却不得要领时,需要的不是一句责骂,而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把手的指导!
(2)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但在体育课堂上却很难真正兑现。体育课常常是活跃分子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往往沦为旁观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全面的视角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活动中,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3)关注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无法替代的,这种差异性正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并采取多元的、动态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鼓励冒尖,但也要允许落后,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的过程。
二、关注教学形态——主体的共生
叶澜教授说过:“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师生、生生关系,正是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重塑师生关系。在我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相比其他学科,体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淡薄。一方面是“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教师不愿放下“身段”与学生作平等交流,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课缺乏师生互动导致教学模式化,呆板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角色,重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独创课堂教学。创设宽松、愉快、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传统的军体化、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抹杀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需要创设“能放则放、放而不乱、放得开收得拢、严而不死”的宽松、愉快、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3)释放学生灵性。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体育课堂上,老师应该为拥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搭建与之适应的学习平台,要允许有多种且适合不同特点的学习方式存在,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开放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关注,更被老师加以充分利用,使其成为课题教学的资源和动力。老师唤醒并激活了学生被埋没的灵性,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获取快乐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三、关注教学动力——状态的激发
当教师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时,必将着力寻找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找到他们学习的动力之源。
(1)兴趣的发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方式方法,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开发的体育活动如跳绳、健美操、橡皮筋、抓手指游戏、换物赛跑等,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采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导学式教学、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并体验合作所带来的无限快乐。
(2)内驱力的形成。兴趣是激活体育课堂的源泉,但它的层次较浅,持久性低,教师更应关注真正的、更具价值的课堂学习动力,将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力,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因为课堂教学评价如果没有体现出对主体学习状态的刺激或者相应的反馈,那么就不能达到真正的评价作用。
(3)课堂外的延伸。体育课堂教学如果终于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仅限于课堂,那么课堂就不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生的。只有当课堂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得意志品质、人格和心理的锤炼,从而感悟生活,发展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时,学习的动力就能真正持久下去。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否延伸到课堂以外。
四、关注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开拓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只在“课堂”上学习的人,最终是要学生成为在生活、工作中的自主学习者。因此,对教育资源的定位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
(1)“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新课程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生,善于结构教材并重建教材。
(2)学习与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境理论是否关注课堂情景下的学习,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景化内容,中心问题是创建“实习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实习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所进行的实践,是与今后校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是一致的。
(3)人际交往就是学习资源。知识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和社会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维度,知识既是居于个体内部的,也内含在团体或共同体中。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在合作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