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2013-12-29 00:00:00赵永峰
成才之路 2013年35期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组织阅读教学的成败。我们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其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巧妙有效的问题设计,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设计;探究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而问题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潜能,是关系到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设计出恰当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旨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恰当有效的问题呢?

一、 设计的问题要新奇、巧妙、有趣,富有思考性

我们的教学素材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教者若能围绕这些“触点”设计出巧妙有趣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感受文本的魅力,并加深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就像一根魔术棒,一直吸引着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去努力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云南的歌会》一课时,在赏读山路漫歌一段时,作者开始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子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一路的景色。这是为什么呢?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学生兴趣的“触点”,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紧扣课文的重难点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通过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提示或思路点拨,它往往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因此,我们要立足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一次大检阅。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范进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中举前是怎样的?中举以后呢?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中举对他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他为什么会发疯呢?范进发疯意味着什么?”问题虽然多却和课文重点紧密相关,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可见,设计的问题只有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真正切中要害,才能启迪学生积极投入思考。

三、选取合适的问题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设计巧妙有趣的问题,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做准备。但是,如果想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教师就应注意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邹忌身边人的说法是真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说真话?” 由于选取了一个和当今现实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水平。

四、设计的问题要把握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时应力求避免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否则,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毫无益处。而且设计的问题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问题太易学生会感觉没什么意思,更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这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让学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思考的阶梯。阶梯设计得好,就便于学生开动脑筋,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容易显现出来。

当然,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即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找到一条促进他们发展的通道。根据不同学情,设计不同问题,对应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巩固性的问题以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创造性问题,以优生回答为主,让优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拓宽思路;一般性问题要让中等学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有思考余地。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有重要意义。

总之,只有设计出精彩巧妙的问题才能教会学生自己主动质疑、主动释疑,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其思维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恰当有效的问题设计巧妙设疑,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