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陈 垣
一、生平介绍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年~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二、教育思想
(1)兼容并包,重视人才。陈垣在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之初,面对学校新建,师资力量匮乏,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社会声誉等现实情况,会同校内同仁,吸纳人才,扩大学校规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逐渐形成强大的阵容,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他在选聘师资的同时,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其中,启功就是一个范例。他从不因循守旧,没有门户之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从而赢得了许多学者的尊敬,愿意到辅仁大学来任教。一时间学校人才鼎盛,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
(2)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陈垣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无论是在辅仁大学任校长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他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的。他经常利用题字、题词的机会向青年学生提出希望。在他个人的行为中也用一生实践着这一点。
爱国主义是陈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把爱国看成至高无上。他写了很多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为着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为培养祖国新生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工作六十年》等。
(3)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陈垣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渊博精深的学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重视基础课教学,亲自参与编写教材,创立新学科,并对怎样备课、课时内容、重难点设计,甚至板书设计都作详细指导。他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教法,但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经验、原则和方法,同现代教学理论是非常一致的,这是他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继承。
(4)注重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陈垣一向注重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他认为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尤为重要,指出,编写中小学教科书要保证正确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内容全面,又要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对于学习,他认为是个体的脑力劳动,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想学习好,必须塌下心来,刻苦钻研,不能心浮气躁;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搞形式主义和突击竞赛。
(5)大力发展师范教育。陈垣特别重视高等师范教育,他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发展全国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加大发展力度。他经常和青年学生谈心,让他们树立教师光荣的思想,并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教师队伍中来。
三、教育方法
陈垣认为,研究史著,应该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以考察其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是否正确。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并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证其讹误”,以达到“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可以说,史源学是他在长期治史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国20世纪历史学研究的一大创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为了传授史源学之精神,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课。这门课的讲授方法是:其一,选QQGyLeLakaIdWHxM5Ebh6Q==定教材。他认为最好是选用近代史学名著,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顾炎武的《日知录》,全祖望的《鲒亭集》等。其理由一是名作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教益;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考其史源,如能发现名家大师在引证史料中的讹误,会大大激发起他们研究的兴趣,增强他们研究的自信心,并体会到即使是名家大师之作,也不可盲目迷信。其二,寻考史源。陈垣每次上课,都要从所选定的名著中抽出一二篇,交学生“抄好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他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寻考史源:“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陈垣认为“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也无由知其致误之原。”如在一次“史源学实习”课中,陈垣通过“读《廿二史札记》所得教训”,让学生从六个方面举例说明之:“一、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二、读史不知人论世,不能妄相比较。三、读书不点句分段,则上下文易混。四、读书不细心寻绎,则甲乙事易淆。五、引书不论朝代,则每因果倒置。六、引书不注卷数,则证据嫌浮泛。”可以想象,学生们要认认真真回答出这六个问题,就必须自己动手找资料、翻目录,独立思考,追根溯源,分析考证,这对学生提高读史和科研能力该有多么大的帮助。可见,“史源学实习”课是一门启发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课程。由此不难推断,陈垣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功底扎实、学问高深的文史英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