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和老公决定把他去密西根大学访问的契机,作为移民生活适应期,实地考察美国生活。我们带着4岁的女儿怀着喜悦和忐忑,登上达美航空。
老公硕士同学王原如约来接我们。数百张表格填完,租好房子总算松一口气时,却发现附近7个大公寓,方圆数百公里有图书馆、星巴克,但没有步行或骑车能到达的超市。
我们这个公寓有2000套房子,至少5000人口,我整天看到他们开车出门,开车回家,他们像长在车上似的从来不下车散步或是走路。
我和女儿整天在湖边、草地上,同野鸭说话,以至于鸭子看到我们都欢欣鼓舞飞奔过来。有时我们在窗户边趴着,我们知道几点几分有邮车经过、有校车经过。这个城市没有杂乱的行人,没有喧嚣的车流,连炊烟都没有,因为他们用烤箱和平底锅,电压又很低。
周边的社区有很多别墅,早晨没人晨跑,晚上没人散步,美国人都在自家院子里锻炼身体,或是在地下室的健身房健身。每个公园都上千平米,秋千在晨光里孤独挂着,女儿一个人玩着,玩着,我觉得她像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
有时看到别家院子里有孩子的声音,她总是贪焚地跑过去,有时还未靠近,就被大狗狂叫声吓住。
王原开车1小时把我们带到COSTCO——美国第一大会员制仓储超市。我们找到了大米,但最便宜的要2美元1磅,看我在大米面前犹豫,王原说如果你们有爱吃米的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吃面吧。
在美国高度人权下吃肉的痛苦在于,如果不想吃带血的肉就得先煮出一锅的血水,因为不能宰杀动物,电杀的方式虽然文明,但吃起来形同茹毛饮血。
外出就餐,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他们的孪生兄弟,我们好像吃一条流水线。
我对一包榨菜的想念,持续了整整3个月后才有机会到近200公里的安娜堡一家15平米的中国店实现。中国店不过是偶尔多了点吃起来粉粉的豆角,一些冰冻的带骨头的鱼。在美国任何一个超市,遇见冬天的土豆和夏天的土豆一模一样,没有泥土没有大小区别。
美国的食品是健康的、有机的,但是无比乏味。某一次,我想起和闺蜜一起吃四川火锅时热辣辣的场景,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下来了。
我们公寓周边有很多住独立HOUSE的邻居,他们非常客气礼貌,第一次见面热情拥抱,并且每次都如此。但我们住了1年,他们和第一天看到我们时一样,永远这么有距离地生分。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上班,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美国人活动以家庭为单位,1年来,我没能和任何一个对我好的美国女人一起5BGc05jMMRDUIUX1lrG90w==去喝咖啡或做美容、逛街。美国没有闺蜜,只有同性恋。而同性恋有自己的酒吧和活动场所。
美国是养老的天堂,但我从没看过儿女在父母身边尽孝,他们给美国政府交了一辈子税,最后美国政府把他们交给护工和老年公寓。
王原和他妻子来美7年,没见过自己的爹妈。他们双方父母的探亲签证被拒一次,他们也一直抽不出空回国。直到王原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王原因还没有转身份拿到绿卡,没有回国,因为一旦拒签就再不能回美国来。
尽孝是诸多像王原一样没有拿到绿卡人士的痛点,如果失业,必须1个星期找到新东家,否则就只有买机票回国。但现在美国又是如此不景气。
老公虽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学历,但在美国市场等于废纸一张。除非他在中餐馆洗盘子,否则要有份好工作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读书。在国内他是个副教授,年近35,再去上学,先不说精力不济,再背上家庭重担又如何安得下心。
而且这些年中国人一窝蜂读经济管理会计,就业压力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拼杀。在美国地盘比“有美国工作经验吗?”“英语流利吗?”“会说广东话吗?”
老公的一个同学程维,本科第3年从清华出国,在麻省学电子,硕士毕业后有份年薪15万美元的工作,但每年要交7万税给美国政府,这比割一个肾还让他疼。
因为从年薪来说,他属高收入,基本福利政策全享受不到,比如给孩子的牛奶金,上学的补助,而且他们还不能去上那种免费的公立幼儿园,5岁之前的DAYCARE,基本1天都要70美元。美国的孩子有福利,那是建立在他们的爸妈收入一半上交的基础之上。其他所谓可以免费享受的是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的家庭,但从国内不管是技术还是投资移民来的,在国内的收入已经够这个数了,又何苦非要漂洋过海去享受这些?
我们去参加程维小女儿周岁宴时,来宾80%是中国人,当程维家的中文频道里播放赵本山小品的时候,所有中国人都笑得乐不可支。是的,只有听宋丹丹挥着手说“那是相当——”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共鸣点。而美国人再怎么换人给他翻译,他们依然不明白我们守着两个老人笑什么。
一提起看房经历,我们仍心有余悸。房子看多了,我们欲发不敢买房,欲发没有拥有这漂亮房子的欲望。这是为啥呢?
很多美国人的房子都是自己造的,游泳池是自己挖的。更别说他们那些偌大的后院前院的各种各样花草、硕果累累的果树。
修车、装电器、装修房子、清洗院子、打理游泳池等。一到节假日就会看到美国人穿上工装,养花种草、修剪草坪、组装家具。
车库密密麻麻地挂着成百上千件工具,这对于只认识锤子的老公来说,修一个下水管并不比写一篇博士论文容易。
我们从小心无旁鹜地学数理化时,美国人却在幼儿园就拿起小锤子敲敲打打。他们只会拿着计算器做数学题,但基本上个个都能做个椅子,裁条短裤。家政和手工是他们一生的课程。
一次我们的车灯坏了,开到维修厂,一个灯是2美元,但手工费13美元,旁边一个修车的美国人看不下去,直接就帮我们换了。
一条LEE牛仔裤10美元,改裤脚得11美元。
我们在宜家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公主书桌才60美元想买给女儿,但美国可没有送货上门一说,我们又没有SUV或皮卡,首先是运不回去,再者也不会拼装。
1年52个星期,每到星期五,美国人就会相互询问:周末有什么计划?打理院子就是标准答案。平时剪草,春天施肥,夏天种花,秋天扫叶,冬天铲雪。甭管有几人,多大年纪都得亲自上阵。
从小生长的文化传统不一样,看起来很光鲜的东西你亲自经历却不见得是享受了,你做不到,也做不好,自然难以享受其中,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罢了。
当市政中心点亮起第一棵圣诞树时,转眼,一年过去了。该怎么总结这些日子呢?
在这里,找不到街边廉价小吃,门口摆着个大锅还冒腾腾热气;找不到满路边的摊位,熙来攘往中间杂着爽朗的吆喝叫卖;找不到街头巷尾的藤椅,几个面善的老头摇着蒲扇乘凉聊天……每到8点街上空荡荡地,大家都喜欢呆在家里;商品明码标价,交易都是在谦谦有礼中进行的,很少有人抬高嗓音……
老公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可以留在美国,我却经过考虑选择了放弃移民,我怕自己在这里生活会抑郁,即使是为了孩子。美国,于我而言,除了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甚至身份的象征,我还读懂了背后一些不为我所接受的细节……我更喜欢国内日常生活的一粥一饭,一点一滴,欢喜,焦虑,沟通,分享,哪怕是失望……热闹凡俗,喜气洋洋,焦虑烦躁,那是属于我们独特文化的世俗生活。
移民,只是一种选择,与幸福无关,与能力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