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2013-12-29 00:00:00朱学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0期

作文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谈“文”色变,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在用词方面,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立意方面,因循守旧、照猫画虎的习作也屡见不鲜。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让学生在作文时文思如泉涌,巧妙立意呢?

一、延伸课堂,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风景

生活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作文既是情感倾诉的最佳方式,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找到最美的风景。

如田间地头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朋友对我们的一个微笑,母亲给孩子的一个拥抱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片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诙谐,或伤感,或振奋,或平凡……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把眼中的风景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相信他们一定会获得不同的心灵体验,在文章立意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他们写出了《作业的风波》、《带上微笑上路》、《我想做个“坏”孩子》等有创意的作文。这些文题无论是立意还是内容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重视阅读,在感悟中升华写作情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素材,也能提高他们对文章的领悟能力与写作水平。

阅读可以从现行教材入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冰花》一文就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语言十分优美。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和体会“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的形态和色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出示冰花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与想象中升华写作情感。

同样,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仅仅通过课内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视角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从而拓展自己的写作思维。教师应坚持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的原则,把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中外作品推荐给他们,如《三寄小读者》、《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小布头奇遇记》、《三国演义故事》、《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等。书籍的海洋,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不同故事里主人公的情感,从而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立足实际,在体验中丰富写作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他强调做人做事,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还需要亲身实践和体验。同样,要想写出一篇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作文,也需要写作者到生活中去磨炼和体会,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写作内涵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分角色表演。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针对某一文章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将学生置身于学习情境中,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丰富内心情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狼和小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2.组织群体活动。课堂内外皆语文,组织学生郊游,或者进行一场比赛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丰富了生活阅历,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如冬天下雪后,我就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孩子们到学校的操场上欣赏雪景、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不但玩得开心,印象也深刻。在后来的习作中,很多同学都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描述,用词不但准确生动,而且情感真挚热烈。

3.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假期小学生的上网情况,包括上网时间、浏览内容等。通过社会调查,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接触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

总之,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既要注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又要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应引生活之水浇灌学生的思维之花,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阅读书籍、亲身实践来开阔写作视野,丰富内心情感,最终全面提升写作水平。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