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介绍家乡的“名片”
风景名胜是家乡的名片,也是小学生的习作材料。语文老师要把这些名片带进课堂,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名胜以及家乡的特产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宣传家乡名片,老师可以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调查访问,学生知道家乡有全国有名的灌云小戏——淮海戏,民间独有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摇花船,全国独一无二的灌云特色佳肴——豆丹……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许许多多的趣闻,如果老师带领学生去体验,学生写起来肯定得心应手。
二、描绘家乡的“园景”
1.走进果园,欣赏美景
家乡春有花园,夏有瓜园,秋有果园。走进乡村,家家户户屋前屋后都栽上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少则两三棵,多则一大片。春天来了,洁白的苹果花、梨花,粉红的桃花、杏花,满树的花儿,芳香袭人。人们止步围观,拍照留念。夏天到了,瓜园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长长的瓜蔓,圆圆的西瓜、香瓜睡了一地,让人垂涎欲滴。秋天的果园,热闹非凡,拳头大的石榴裂开了嘴,乒乓球大的葡萄压弯了枝头,柿树的枝头上挂满了灯笼……这些果树、瓜果都是小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只要认真观察,一定能写好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
2.走进菜园,品尝美味
家乡的菜园里有许多蔬菜,从春到冬,一直是绿油油的,金灿灿的。春天里有荠菜,冬天里有菠菜。萝卜、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等,有的果实长在地下,有的长在地面,有的爬上了架子……这些蔬菜,若细细欣赏,就会发现花色各不相同:油菜花是金灿灿的,辣椒花是白白的,茄子花是紫色的,蚕豆花形如蝴蝶,芫荽花犹如白星星……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光要写这些蔬菜的生长过程,还要写它们的美味和营养价值。
3.走进田园,收获喜悦
家乡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稻子、山芋等农作物,是田野的风景,但农村孩子对这些农作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并不多。一年到头,在田间劳作的是他们的父母,但对这些庄稼的生长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有的学生居然把小麦说成了韭菜,根本不知道这些农作物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稻田里的莠草与水稻,学生分不清楚,家长就要告诉他们,莠草叶子和茎表面光滑,水稻的叶子和茎上长着许多细密的小绒毛。就说棉花吧,这么熟悉的植物,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它打岔,更不知道棉花的花会变色。棉花开放一般都是在清晨,刚开的花是白色的,不久变成浅黄色,下午开始变为粉红色,到第二天变得更红,有时变成紫色,最后,整个花冠变成灰褐色。对棉花不甚了解,又怎能写好棉花呢?所以,农村孩子应该走进田野,参加劳动实践,向家长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播种的辛苦,收获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植物比比皆是,有大树也有小草。白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在乡村司空见惯,很多学生不屑一顾,其实,这些树木都是作文的好素材。白杨树伟岸挺拔,柳树婀娜多姿,槐花香气袭人,松树耐旱正直……在写它们的外形时,我们还可以写它们的品格。路边沟渠,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小草,虽然有的叫不上名字,但是它们各有特色,花儿色彩斑斓,叶儿形式多样。狗尾巴草、白茅草、喇叭花、星星草等野草,都可以作为习作的材料。让乡间的人、事、物走进学生的习作中,学生的习作才会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三、感受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
改革的浪潮冲击着农村,新一代农民不再依靠那几亩土地过活,他们开始寻找致富门路,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自主创业。针对自身特点,新一代农民因地制宜,有的搞蔬菜大棚,种植蘑菇;有的搞柳编框篮、贝壳工艺;有的搞鹌鹑、蛋鸡、肉鸽养殖……
塑料大棚里的各种蔬菜在冬天里依然生机勃勃,韭菜、芫荽、娃娃菜等让人喜爱。豆角、西红柿等源源不断地供应蔬菜市场。柳条编出的框篮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蘑菇鲜嫩味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鹌鹑、蛋鸡、肉鸽饲养上了规模,已经走上餐桌,成为大众菜。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厂房,请创业者讲讲办厂的情况,在办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获得成功的。这些鸡、鸽的种类,它们销往哪里,经济效益怎么样等都可以写进作文。
农村是个大舞台,在这广阔的天地中,要写的东西很多,农村小学生要珍惜这个难得的习作资源,多看书,多积累,多练笔。老师要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展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有效积累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