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学生习作的评改,还是教师在唱主角。教师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收效却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如何才能优化评价策略,提高评改的实效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习作教材的要求,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及时评改,教师趁热打铁
学生当堂写的习作,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相听,并及时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能当堂点评的尽量当堂点评,或者面批面改,争取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在课堂上及时反馈、评改、加工。这样做比老师把作文本带回家单方面精批细改的实际效果要好得多。我们的老师一般都将习作的评价置于批改之后,而批改完一个班的习作往往要花不止一周的时间。我们改一篇习作的时间至少要用8至10分钟,一个班级近60篇习作,改完全班的习作得用10小时,同时我们还要上课,评改其他的作业,这样算来要想改完全班的习作估计一周也完成不了。在习作讲评时,不但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习作和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印象已不是很深,就连学生自己对习作的印象也已经淡漠了,失去了兴趣。那么,此时的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因此,我认为对成批交上来的习作,老师的批改应该优先于其他作业,不要让评价后置,应尽可能趁学生对此次习作内容还印象深刻的时候,进行讲评修改。
二、精心点评,呵护习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翻看学生的作文本,其中的许多评语没有具体所指,比较宽泛。“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事例不具体,中心不突出”、“叙述不通顺,语句表达不当”,这样的评语看似完整全面,实事求是,但语言宽泛呆板,没有情感,只是评判,而点评不是评判。我们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就等于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习作时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是赏识评价,肯定优点。赏识会令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劳动,它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珍惜学生为作文所付出的劳动,想学生之所想,改变以往评语中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用放大镜看待他们习作中的优点。不管交上来的作文写得怎样,都是学生付出努力写出来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渗透着他们鲜活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也许一个闪光点的发现与鼓励,能给某位学生的习作带来转机。教师的评语委婉、亲切,学生容易接受,能拓宽思路,进行反思。所以,赏识评价对保持学生的习作热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问题评价,指出不足之处。主张赏识与鼓励,不是说对学生习作中明显的缺点与谬误视而不见,而是在赏识之后针对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提出修改意见,耐心地帮助学生疏通语句,及时改正,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
三、典范引领,激发自改兴趣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传世之作,无不经过多次的修改,而这些修改的过程,往往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对小学生来说,运用故事让他们明白道理是个简单的办法。每一册的语文教科书都有8次习作,在修改习作前,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锤炼自己文章的故事。如贾岛的“推敲”:贾岛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用过“到”、“吹”等20多个字,最后觉得“绿”字最恰当。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不顾疾病多次修改《老人与海》。通过故事,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懂得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反复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改好,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学生听得兴味盎然,自然乐意效仿,激发修改习作的兴趣。
四、专项指导,掌握改文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大声疾呼要改变精批细改的做法,因为学生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应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他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宋代欧阳修说:“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怎样才能改正尽善呢?虽然我们有些老师也会安排一些学生自评互改,但学生刚开始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生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比较,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未掌握方法,拿到习作稿后,往往无从下手。此时,教师的修改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师有必要上一些习作修改的专项指导课。为了避免盲目修改及不知如何改的现象的出现,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按步骤实实在在地修改作文,而不是走形式。首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 或片断)打印出来(或通过投影放大),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修改。在共同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于评改方法的指导,如符号圈点、批注、谈看法、反馈等,快捷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习作评改的方法,讲解修改的一般程序,使学生了解常用的修改符号,并学会使用。接着,教师还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自改或互改后的文章或片段,在全班诵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这坚定了习作者自改作文的自信心。之后,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引导学生集体修改。对改得好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的对比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自己修改前后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感受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也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以事实说明了“文成于改”的道理。
通过引导、对照,学生明白了修改习作的标准,掌握了一定的修改方法,从中体会到了修改的重要性,调动了习作修改的积极性。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后,我们还要做到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在形成自改作文的习惯的同时,不断提高修改的水平,形成一定的能力。
总之,习作修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习作成效。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在自改、互改及教师评改后充分地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不懈,本着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得到不断提高。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修改作文的训练,在一次次的训练中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从而提高习作的水平。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