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出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体,老师、学生、文本三方交流对话为载体,最终使得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情感和人格获得成长。那么该如何展开“三方”和谐、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呢?笔者认为,交流和对话的根本要从抓好文本“题眼”入手,从阅读教学《诚实和信任》为例。
一、指导预习,抓好文本“题眼”,确立对话主题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
在《诚实和信任》预习环节,让学生体会名言的主题:诚实和信任;而后要学生重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诚实和信任,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等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的主题,让学生从谈一件事入手,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当学生能够和文本沟通好,才能明确课文所讲的事情:一天深夜,“我”在驱车回家的路上,由于天黑能见度差,不小心撞碎了路旁小红车的反光镜。“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责任,用字条留下了“我”的姓名与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通过对文本题眼的挖掘,让学生注重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章主题当中,带着思考进入文本。当学生的整个思路都在文本中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并能为下一步的分享交流打下基础。
二、圈定批注,抓好文本“题眼”,让学生和文本对话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批注和圈定,让学生领悟文中的精髓部分,并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ef3510865ffe9dbb514a017dc107452c在《诚实和信任》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即本文题眼,(也就是小红车车主对我说的话:“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中,这指的是什么?”(诚实和信任)这句话中的“我”和“你”分别指谁?”让学生深刻体会该题眼用何种感情朗读,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情感确定之后,可以进行个性化的体验,用个性化的内心感受和文本对话,寻找契合内心情感的文字和语言,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学生就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和文本共鸣的交流者。这个时候教师切入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带领学生实现语文学习的飞跃。
三、合作探究,抓好文本“题眼”,融入对话情境
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渗透情感和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融入文本,进而融入教师、学生、文本这三方对话的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享受这一阅读实践,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诚实和信任》的授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领悟到“我”的诚实和小红车车主的信任,我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的品读:1.默读第1到第3自然度,圈划出表示我诚实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我”留下字条赔钱给对方,把诚实看得比金钱还重,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小组交流“我”是否需要负完全责任?(环境: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小红车的主人停车过线二三十厘米,我深夜驱车回家车速快。)等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之后,我引出题眼总结:其实“我”留下的不仅是字条,更留下了“我”的诚实和对小红车主人的信任。这样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和文本融合,和特定的学习情境融合,达到三方和谐对话,最终达成共识,完全和题眼契合。
四、朗读辩论,抓好文本“题眼”,搭建体验平台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表现自我,释放自我个性的一面。
在《诚实和信任》的实践环节我安排了分角色朗读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和小红车车主的真诚。另外为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非常简单的一起交通事故,小红车主也有责任,“我”却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你会觉得“我”太“傻”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借此展开辩论,将学生分为反方和正方两个阵营,最终明白诚实和信任才是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为了对诚实和信任有更深刻的自我体验,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诗歌和名言警句,把自己最喜欢的关于“诚实和信任”的一句名言写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好朋友,搜集身边关于诚实和信任的故事,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诚信,我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让大家朗读《诚信的赞歌》并进行小组比赛:诚信是万绿丛中那朵娇艳婀娜的红花,散发着娇媚的芳香,含笑答谢陪衬它的小草。诚信是泰山脚下那湾清澈见底的溪水,一滴滴映照出太阳的光芒与明亮。
总之,阅读教学是三方共赢的一个综合实践性活动。作为教师,既是指引者,又是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和文本的中介者。学生如何和文本进行对话需要教师的指引,学生之间如何合作才能达到和文本的对话,也需要教师来引导。抓好文本题眼,让三方对话聚焦在一个点上,才能让对话顺利展开并深入下去。这是我愿意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的课题。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