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世界

2013-12-29 00:00:00顾小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0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就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科学有效,就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

一、立足读思,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文本是学生感悟语文的文字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等不同方式引领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去感悟课文的情、理、意、趣之味,去咀嚼课文的语言和内容之美。

1.读要重“情”,在“情”中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这里的“情”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涵在作品之中的。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功能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的最基本的物质凭借和技术手段,是生成和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使课文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使学生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如学习《石榴》一文,在读到“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一句话时,学生质疑:“‘热闹’是什么意思?”我顺势将问题抛回给学生,请他们再读课文。一个学生说:“‘热闹’,是人多,场面热烈的意思。”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那么在这儿‘热闹’又是什么意思呢?”没等我说完。一个学生又急着说:“在这儿是指石榴花开得很旺盛。这是把石榴当做人来写。”我见时机已到,便再引导学生:“你能结合上文说说石榴花开得怎么热闹吗?”经过再读讨论,学生不仅知道了“热闹”的意思,还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我让学生用“热闹”说一句话,将训练巧妙地融入感悟之中。

2.读中会“思”,在“思”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之美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些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的。“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语文学习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课文的情、理、意、趣便是一种深刻的内涵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读书也只有读到文章的情、理、意、趣皆若出于自身,与文本同呼吸,共感动,以心灵去拥抱、去感悟、去体验、去升华之时,才是达到了一种至高境界。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生命桥》时,我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以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老羚羊和小羚羊怎么会配合得那么默契?如果你是狩猎人,你会想起什么?”对于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我会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到学习的欢乐。

二、扎根文本,提升体验阅读的境界

1.走进文本,深挖人文内涵

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它是人的思想、志趣、情感等的有形折射,它是多彩亮丽的生活世界的无声写照。王崧舟老师说:“有了人,才有‘文’;为了人,才有‘文’。因此语文是人的教育。”《掌声》一文中就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因素。如何更好地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升华课文的主题呢?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是掌声让英子由自卑变成了自信,是掌声带给了她截然不同的变化,这掌声就是爱的同义语。同学们把自己的爱融入掌声里,通过掌声来表达对残疾同学的关爱。那么,爱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呢?”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们知道了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我又继续引导:“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爱呢?”学生们结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实际,谈到爱是给孤儿院的小朋友献出爱心,爱是看到小朋友跌倒后把他扶起来,爱是给爷爷奶奶揉肩捶背……在学生们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爱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流淌,在学生们一次次的交流、撞击中,激荡起一圈圈涟漪。

2.拓展阅读,积淀感悟功底

语文课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从多角度考虑这种文化的构成。其中,紧扣文本的课外拓展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方式。课外拓展中,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量地感知语言材料,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上《掌声》一课前,我给学生推荐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让生命化蛹成蝶》,说的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从小脸部就有着严重缺陷,但他不气馁,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因为他坚信“每一只蝴蝶只有咬破束缚自己的茧,才能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于是,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迈出了这一瘸一拐、与众不同的步子,这是多么可贵的一次迈步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告诉我:“其实,这就是英子生命中的一个茧,她迈出了这一步,就是冲破了生命之茧,她就有可能化为一只美丽的蝴蝶。”说得多好啊!学生的发言确实让我感动。课外阅读的感悟与课堂教学自然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别人给予的支持、鼓励、称赞以外,自身也要敢于奋斗,这样才能让生命化蛹成蝶。

语文是睿智的。我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多元收纳,不断积累,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开辟出真正属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领悟、理解力渐渐地厚重起来,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都得到了提升。

三、静心阅读,收获对话文本的精彩

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态有动有静:“动”则有声有色,讲解、朗读、表演、讨论等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静”则如冰川下的激流,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培养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还是教学《掌声》这课,如何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静心阅读就是最好的方法。在学习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响起的经过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这掌声向英子表达些什么呢?掌声中充满了鼓励、称赞、夸奖,英子感受到了吗?此时此刻,英子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静下心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使静止的文字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将课文描绘的情感世界迅速地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相连,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共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应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就一定能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交流感悟,互相阐述,互相倾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感悟。学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不断地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就能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