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写结合的冷眼观瞧

2013-12-29 00:00:00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0期

读写结合也称小练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呼唤“语用意识”的今天,读写结合被重新关注,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当前的语文课堂,甚至一些优质课评比中,却出现了读写结合被滥用、误用的倾向,导致了训练效果低下,课堂时间被浪费。对此,笔者根据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认知发展的过程看,只有理解了,才会运用。因此,读写结合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与阅读有机结合,展开训练。然而在一些课堂上,学生们语句还没读通,课文还没读懂,方法还未领悟,教师便急匆匆地抛出了读写结合的训练内容;大多数学生还未写完,教师又匆匆进入了另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练笔失去了基础,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写出的话自然是感悟不深、有口无心了。这种形式化的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应景化

应景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一些示范课和优质课评比中。一些教师热衷于对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的模仿,但往往是“形似”而“神不似”。如一位教师上《触摸春天》,设计了“你想对安静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这一环节。在课后的交流中,授课教师自己也觉得读写结合的训练很牵强,效果很差。因为这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诗意,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去感悟,文章读写的迁移点并不明显,与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还不如节省时间,让学生多读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因为这是一次同课异构课的比赛,授课教师为了追求“流行”,想上出亮点,抓住得分点,才设置了这一环节,从而导致了活动效果不佳。

3.空泛化

空泛化是另一种倾向,主要指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的设置不科学,指向不集中、不明确,如“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等等。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不充分,缺乏深入的思考,对文本特点、学情关注得不够所致。表现为:一是训练内容不够明确;二是抓不住文本特点;三是与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不紧密;四是与课文表达方法无关联;五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够。这种空泛化的练笔只会让学生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对原因的剖析

1.对“运用”的误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据此,许多语文教师将语言文字运用片面地理解为读写结合。实际上,关于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讲得很明确:“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包含了听说读写等训练方式和文学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在内的大概念。以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读写结合,显然是一种误读。

2.对“读写”的偏读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指出:读与写分属于不同的语感类型,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作为语文能力最核心的两大目标,阅读与写作既有其天然的联系,又有其不同的内在机制。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重表达、轻理解,写作能力才是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这种看法虽然有其针对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阅读和写作的不同功能和任务。实际上,读是读,写是写;读不是为了写,写也不是读的目的。阅读是相对独立的语文训练系统,它的独特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分工不同,不可厚此薄彼,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3.对“文本”的浅读

文本特点是读写结合的主要依据。一篇课文有无读写结合训练的价值,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许多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设计时,缺乏整体观念,对文本解读得不够深,对文本内涵、语言特点、表达形式理解得不到位,抓不住教学重点,找不准读写训练的迁移点,以至于读写结合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如教学《长城》一文,一位教师经过细读文本,潜心思考,设计了读写环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 。”这一设计,抓住了文本的读写训练迁移点,将言语形式的把握和言语内容的理解融为一体,既拓展了思维又发挥了想象,可谓一举多得。这比“读完课文,请写一段话来赞美长城吧”的设计显然要高明得多。

三、对方法的思考

1.紧扣文本特点

文本是语言与精神的统一体,每篇文章都通过独特语言表达不同的意蕴。因此,在读写结合设计时,教师要避免随意化的倾向,要紧扣文本特点,抓住文本内在的规律性,使读与写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如明确课文是什么文体?课文的意蕴丰厚处在哪里?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抓住这些训练点,就可以让训练更加科学、更有价值。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文本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了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天才在于勤奋’‘有志不在年高’等等。”以练笔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围绕学段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各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围绕学段重点,安排训练内容。低年级段以词语教学为重点,可让学生运用文中学过的词语,简单写几句话,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中年级段以句段训练为主,要注意“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可侧重进行句段式的仿写、补写、续写等训练,如“好的句式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展开想象续一续”等等;高年级段则以篇的训练为主,要注意“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侧重于进行一些如缩写、扩写和改写的训练,像“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练一练”等。例如《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第二学段的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可以安排一个续写:“在小木偶身上还会发生哪些事呢?请你接着编下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想象,进行创造性表达。

3.抓住表达契机

读写结合要选择好表达契机。当学生为文中人物所吸引,被情境所陶醉,被情感所感染之际;当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有所突破,对表达特点有所领悟,对语言特点有所感悟之际……这正是学生兴趣最浓厚,思维最活跃,表达欲望最强烈之时。此时进行训练,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写出的文字也会更有真情实感。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从“钓到大鱼”到“放鱼归湖”到“受到启示”,经历了巨大的情感的变化,明晰了道德的是与非,也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为了加深体验,一位教师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趁学生情感饱满、意犹未尽之际,安排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你对文中哪些语句感受最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由于教师抓住了表达契机,学生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感悟,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4.保证训练时间

教师在读写结合时往往显得迫不及待,因为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里面却包含了许多教学环节,教师担心课堂的完整性,所以常会赶时间。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训练时间,就要求教师在预设读写结合时要整体考虑教学设计,安排相应的活动板块,预留充足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充分表达和交流,确保整个训练扎实有效。教师切不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将训练留置课外,最后不了了之。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