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

2013-12-29 00:00:00卓红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0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创新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儿童天真好奇,凡事爱问为什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解释、质疑、探索。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志趣,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1.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辅以实物、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的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现出黄山各种各样、变换多端的石头及奇幻的美景。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在黄山美妙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你看,这块石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那块石头好像是一位少女在梳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开拓了思维。

2.熏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想象起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引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教师缓缓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大胆质疑,发散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1.激趣设疑,启发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激趣设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则会诱发他们展开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什么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的思维被诱发,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2.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串联,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平静”这个词来设计问题:文中几次出现“平静”?从“平静”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的“平静”带给“我”的是什么?教师把疑问按一定的主线理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以一个词语牵动全文,促使着学生不断地研读课文,并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师可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诸葛亮用计谋骗了曹操的箭,为什么说是借呢?曹操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周瑜看到这一结局,内心又有何感想呢?诸葛亮妙计成功后,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第二天, 。通过质疑、想象,学生的思路扩展了,就会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没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渊博的知识出奇制胜,《找骆驼》《蜜蜂引路》中凭观察、判断、推理等思维解决问题,《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冷静从容、急中生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思维,《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辩证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略文中主人公的各种创新思维的风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以及形成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填空,进行训练。

(1)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可以用来 。

(2) 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应用于 。

(3)我从 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 ,可应用于 。

练习题从课文《蝙蝠与雷达》中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妙想,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写一写科幻作文,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四、培养创新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动脑思考,乐于积极参与,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营造了美的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燃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3.把教学组织得有一定难度。太简单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太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教学组织得有一定难度,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目的。实验证明,学生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正确结论,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感,这种情感又反过来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