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把学生限制在班级狭小的空间内,使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导致了儿童视阈狭窄、心灵枯竭。
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李吉林认同课堂书本知识学习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主张对它进行改造,认为可以通过“模拟情境”等方式来缩短课堂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样儿童即使置身于校园和课堂中,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广阔,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息息相通,感受到生活世界的真实,从而实现“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构建。
为了让教学与生活融通,强调知识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境中的运用,保证学生把知识学实、学活,拓宽教育教学空间就成了必要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就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走进生活,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息息相通。
一、多媒体,让大自然走进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把现成的知识“死板”地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脱离生活,难以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更谈不上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主动地学习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多媒体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走进大自然,获得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甚至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中,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当众多观察客体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就能走进真实的大自然,与生活融通,诱发出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刘勰所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意境。
如《三亚落日》一文,语言清新,词汇丰富,文章所描绘的三亚落日美轮美奂,令人向往。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去过三亚,也没有亲眼看到过三亚的落日,当然就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仅靠语言文字和书上的插图,学生的学习很难深入文本中,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就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拉近学生与三亚落日的距离,把三亚落日真实的情境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置身于三亚的落日情境中。
面对着多媒体呈现出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学生们美美地欣赏着那壮美的画面,在几近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文本语言,理解文字所承载的丰富内涵,领略三亚落日摄人心魄的魅力,获得独特体验,升华情感,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此刻,学生怎能不“情动”?怎能不“辞发”?他们快乐地与文本、教师、同学展开着热烈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了情感的体验,有效地走进了文本,仿佛进入了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的美妙情境中。
二、多媒体,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若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要设法让学生“入境始与亲”。
对文本的解读因人而异。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许多学生很难走进文本,也很难与文本、与作者做有效的对话。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可以有效地模拟并再现生活,把学生带入诗意的生活世界中。利用多媒体播放MTV,能缩短课堂和真实生活的差距,使学生感受到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生活或真实情境。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选择与文本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位白发苍苍、表情呆滞的年迈母亲的生活情景的MTV。伴随着回旋婉转、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孙友田如诗般意蕴深远的《月光启蒙》片段:“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精心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生活中,使学生看到了与课文截然不同的母亲形象。眼前苍老、痴呆、只会傻笑的母亲与课文中如雕塑般美丽、聪颖、慈爱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巨大的反差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是那么让人心疼、让人心碎!学生的情感体验到此更为强烈。教师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心灵最善良、最柔软的部分,学生情感的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在几近于生活的模拟情境中,学生的心弦被拨动,情感被唤醒,他们那与生俱来的,对母亲深深的爱被有效地放大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有的学生甚至已无法控制自己内心喷涌而出的情感而泪流满面!
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的朗读是很难理解到位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模拟直观、真实的生活,以音乐、MTV渲染气氛,将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使学生能够见其景,听其乐,生其情,动其容,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三、多媒体,让学生回归诗意的真实情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生长的沃土,中国人具有诗人的情怀。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语文课也应该让学生诗意地在课堂上栖居,让学生在诗意生活中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感知美、发现美,与作者心灵相通。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情境教育告诉我们,教育要解放儿童,就必须将儿童带入充满诗意光辉,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生活或真实情境中,带入那个可以让每个儿童自由栖居,并且全部身心都在其上蓬勃生长的大地里,以彰显儿童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了送别画面,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手段,营造了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动人情境。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学生们移情入境,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李白,正伫立江边,深情地目送友人远游,依依难舍之情在文章言犹未尽处(文中的省略号处)油然而发,涓涓流淌:“孟夫子,这一别,你我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些,我是多么伤心呀!”“相聚只是短暂的,离别总是长久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孟夫子,你要远行了,留下我孤身一人,怎不令我黯然神伤?”“友人,你我情同手足,一同饮酒、一起做诗,是那么的快乐!今天你却要离我远去,我怎能舍得?”就这样,在多媒体营造的充满诗意光辉,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他们的思绪飞越时空,神游文本,与圣贤心心相通。学生们物我同一、激情飞扬、神思畅达,用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充分激活了文中原本凝固的语言,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境界。
多媒体模拟的诗意的真实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收量,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力的提高,使学生“披文入情”,受到了熏陶感染。
总之,恰当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就能“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就可以有效地人为优化出充满情调、活力四射、流溢美感、融通生活的环境,促使儿童同形同构,从而实现“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构建。我们坚信,儿童一旦进入这样的情境中,心灵必会与文本共鸣、契合,进而在彼此的交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