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绘画中,“留白”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黑白相间,疏密得当,给人以意在心中、空在纸上的感觉,能增强艺术作品的意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借鉴“留白”的艺术手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架起放飞思维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天地里翱翔,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留白”手法。
一、导入课文时“留白”——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成功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留白”导课,不仅能使语文课堂产生艺术的美感,而且能使学生在“留白”处入境、生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上《番茄太阳》一课时,采用以下的方法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番茄吗?
生1:知道,我很喜欢吃。
师:那番茄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说说它的特点?
生2:红红的,圆圆的,很光滑。
生3:有点甜有点酸,又好吃又好看。
师:对,说得很好。那么,你们都知道太阳吧,谁来说说自己对太阳的感觉和认识?
生4:太阳圆圆的,红彤彤的,给人类带来温暖和阳光。
生5:太阳是人类能源的重要来源,给我们提供光能、热能,我们离不开太阳。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太好了。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番茄太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师出示课题)
教师由学生熟悉的番茄和太阳导入,再将两者结合起来,直接告知学生“番茄太阳”这一新鲜词语,使学生生发出探究的兴趣,激起求知欲。趣由疑生,疑问是最好的触发点,也是导入时特别的“留白”。
二、高潮推进时“留白”——飞扬激情
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师生双边情感相互交融的最佳状态,是师生双方情感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学生认知和情感到达的顶点。在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时,教师如能巧妙处理,往往能让学生的激情延续,思维放飞,从而促进课堂中的生成。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留白”,退出情境,就如急流勇退,让学生的感情继续奔放,思维冲向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我在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习到司马迁为了给李陵辩护,向汉武帝进言而触怒了汉武帝,受到宫刑的屈辱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这一句,再通过提问设置这样的空白:“同学们,这时候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他有哪些心理活动呢?请你们结合教材内容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吧。”
学生这时的思想正处于非常丰富的阶段,就会有很多的感触。有的学生写道:“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不能就这么毫无价值的死了,我要坚强地活着,完成父亲的遗愿。”有的学生写道:“我从小饱读史书,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史料,还有父亲留下来的大量材料,都需要我去整理出来,我要是就这样轻易地死了,这些珍贵的资料谁来整理。如果就这样没了,我岂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不能死。”……
课堂的高潮是文本、教师、学生的尽情发挥。“司马迁悲愤交加”一句中,一个“悲愤交加”无疑是最能表达主题、彰显主人公心境的。课本里仅仅写了一句话,却以一个“留白”给教学提供了最佳的契机。本例中,教师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留白”,以练笔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满足了学生的表达需求,也让课堂高潮亮点频现。
三、延伸课外时“留白”——拓展文本
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都塞进学生的头脑中。而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留白”,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留白”中拓展文本的宽度,自我架构知识,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例如,我在上完《长江之歌》一课后,提问:“同学们,学了这一篇课文以后,老师相信你们都有很多的想法。今天的作业老师想让你们自己设计,你们准备怎么完成今天的作业呢?”有的学生说,要给父母亲朗诵《长江之歌》;有的学生说,在课后一定要去学唱歌曲《长江之歌》;有的学生说,要写一首赞美祖国壮阔河山的诗;有的学生说,要收集其他写祖国美好河山的诗词;有的学生说,要出一期手抄报,通过手抄报来赞美长江……课后,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时间的层面看,课外是最长的“留白”。如何使课外的“留白”不变成“放白”或“空白”呢?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留白”。本例中,教者创造性地布置了家庭作业,把作业形式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的选择中获得了对作业的兴趣,也提升了作业的质量。这个“留白”,“留”得有艺术,“留”得有效果。
总之,“留白”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引入,以“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留白”留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在思维放飞中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以“留白”为课堂教学留下延伸的空间,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