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展品读式阅读教学,在引导孩子们与文本深入的对话交流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打造精彩的阅读课堂。
一、替换式品读,领会文本的准度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选编了很多的美文。这些文章用词精炼,描写准确恰当,是引导学生开展品读教学的优秀例文。为了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识,也为了培养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学会推敲词语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美文中精到的关键词,开展替换式品读。学生在对词语进行替换阅读后,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准确用词的重要性,提高语言把握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训练,是对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文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石梯的险,用了“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一句来形容。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在此处比喻之妙,我这样引导孩子们进行品读。
师:小朋友们,在这里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法?
生:是比喻。
师:很好!那文中将什么比做什么呢?
生:将石梯比喻为一根细细的银丝。
师: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把石梯比喻为铁丝可不可以呢?
……
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替换品读。在比较之中,学生感觉到作者使用银丝作比喻的形象、准确,使人能形象地感受到天游峰石梯之险。这样,学生懂得了用字用词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揣摩词语的自觉性,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联想式品读中,感悟文本的广度
语言文字是作者描写情境、表达情感的基本元素。在优秀的文本中,作者还能在字里行间留下广阔的天地,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在品读中,教师要抓准这样的点,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从有字的文章中放飞翅膀,延伸到无穷的想象空间之中,感受文字背后的广度与厚度。通过联想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例如,《虎门销烟》这一课,作者描写了当时销毁鸦片烟的盛大场面,文章用语凝练,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但是当时这么多参加销烟活动的人群,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文章并没有刻画,针对这样的情感空白地带,正是发挥孩子们的联想,进行扩展阅读的土壤。
师:小朋友们,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吗?
生:成群结队的老百姓,他们心中充满着热情,这十恶的鸦片烟终于要被除掉了,平时那些耀武扬威的洋人现在也只能在林大人面前低下头了,总算盼到这扬眉吐气的一天了!
在这一片段中,我找准文章的情感空白地带,引导孩子们进行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实现了对文本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大大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拓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使他们学会怎样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读出文字的丰满。
三、对话式品读,品味文本的浓度
文章本是有情物。作者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这样的感情,才是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说情感是文章的“软实力”。在品读活动中,教师揭开文本的情感面纱,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浓浓的情感,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深入品读中总是能让人感到文本中浓浓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将军与士兵相互之间的兄弟情深,也是战士们与动物之间结下的深厚的战友之情。在阅读中,我引导孩子们品味文中的这份深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说说给你感觉最深的是哪句话。
生:“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师:为什么彭德怀要“悄悄地塞”?
生:因为长征中粮食非常缺乏,大家都没吃的。
师:通过这个“悄悄地”,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将军对马的深情,也是他对自己战友的感情的体现,他爱自己的马,但他更爱自己的战友。
冰冷的文字组成文章,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媒介,才使文字变得富有生命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品味、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