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吸引力,精彩不精彩,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能否有超常的临场发挥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所谓的“临场发挥”就是指在没有事先教学预设的情况下,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中的即兴发挥。这种“临场发挥”也可以叫做穿插的艺术。如何巧妙利用这个穿插艺术,往往要看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看其借题发挥的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把问题“放出去”,能不能及时地“收回来”。“放”,相对容易,而“收”的难度要大得多,这里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
一、巧借题,妙发挥,让才情尽情施展
巧借题,关键要体现这个“巧”字。自然和谐才能天衣无缝,生拉硬扯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妙发挥,不是刻意要追求什么角度、切入点或者多么深刻的解读,而是充分激趣,让学生喜闻乐见。
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他讲的是《鸟语》一课。当讲到对鸟语的解读时,教师忽然把话题扯远了:“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即使都是人,也说着不同的语言。我现在说几句外语,看谁能够听懂——‘Goodmorning’。”学生们齐声回答:“早上好!”教师点点头,又用苏北方言与同学们打招呼。学生们愣住了,教师笑笑:“这是苏北方言的‘早上好’。”学生们哄堂大笑。接着,教师话题一转:“用嘴说的话可以分这么多种,其实不用嘴也能‘说话’。大家看看我这个动作要表达什么意思。”教师双手捂住肚子,一脸痛苦状。学生们笑了:“老师的肚子疼。”教师开心地笑了:“对对,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够看懂肢体语言,能够看明白哑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人和人之间心相连才会意相通。那鸟类和我们也是朋友,我们能不能听懂它们说的话呢?”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
我看过这位老师的教案,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英语、哑语的内容,这就是教师的即兴发挥。从教学效果上看,这个借题发挥真的是“巧”极“妙”极,“巧”就巧在自然贴切,“妙”就妙在拓展无痕。在这个发挥中,教师的才情得以充分地展示,让学生感叹老师的博学,当然学习的热情自然也就会高涨起来的。
二、弛有时,张有度,得意之时莫忘形
语文课当然要围绕语文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讲什么、怎么讲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可以确定下来,形成教学的构想、教学的设计——教案,但是确定下来不等于就要一成不变地来执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对课堂内容加以调整,这样才能把语文的魅力给展示出来,也能够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气氛中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一位教师在讲《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播放一个视频片段,就是宋祖英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的场面。也许这位教师特别喜欢音乐,提到宋祖英,他便联系到宋祖英唱的歌曲。他先是给学生们唱了一首《辣妹子》,接着让学生们唱《小背篓》,不仅有独唱还有合唱,把整个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像这种借题发挥就是标准的失控了,不仅张弛无度,而且是在“得意”之际趋于“忘形”了。
同样是这篇课文,有一位女老师就做得相当好。她由维也纳联系到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等音乐大师,还提到《第一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天鹅之歌》等音乐作品。这位教师还自己哼唱着表演了几个圆舞曲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都惊呼“太美了”。教师嫣然一笑:“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圆舞曲,那就跟着作者走进音乐之都吧。看看谁能够感受到那跳动的旋律。”学生们迅速收拾情绪进入到课文之中。
这才是成功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张弛有度。是的,教师可以借题发挥,但却不能走得太远,甚至找不到回来的路。能够及时刹车调整方向,这才叫运筹帷幄。
三、放得开,收得拢,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教学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不仅要会设计能编剧,还要做导演会表演,要做到“拿得起”,还要能够“放得下”。这教学中的“穿插艺术”,就像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起承转合”做得如何,不在动作好不好看,而是在指挥家的心理感应上。“弹指一挥”的动作谁都会做,但里面所隐含的玄机和奥妙,外行人只怕只能看看热闹了。
《埃及金字塔》这篇课文介绍了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我在讲授时,忽然想起中国石拱桥来。这是中学的内容,学生们肯定不知道。正好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座很大的石拱桥。我即兴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学校南面那座石桥是怎么建造的吗?”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几个学生就联想到“堆土”的方式。这时候又有个学生又提到过去建造宫殿也应该是这种方法。我肯定了他们的联想力和悟性。提到古建筑,很多学生都来了兴致,有提长城的,有说皇宫的。我看这样下去要偏离航向了,急忙纠正方向:“大家讨论很热烈,透过这些例子,我们应该知道金字塔是如何建造了吧?”学生们异口同声:“知道了。”
我由金字塔建造方式联系中国石拱桥,由石拱桥联系到古建筑,这些联系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就是“堆土建筑法”。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再继续下去显然没有太多意义。这时选择回归,就应该是明智之举。
其实,指挥棒在教师手中,教师指向哪里学生就会打到哪里,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家。如果漫无目的地乱指挥,结果当然是表面很热闹其实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凑热闹。教师借题发挥是常事,但不能信马由缰。借题只是手段,可以联系课外的天南海北,但目的还在巩固课内所学,这才叫收放自如、得心应手。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