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生为本

2013-12-29 00:00:00钱小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0期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但是,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充斥着程式化、机械化的简单评价:“你真棒”“真不错”“回答得真好”,或者响起有节奏的掌声。这样的评价既含糊又夸张,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独特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若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听觉麻木,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心中无人”,这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评价方式,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漠视,可以说,这样的评价是“假评价”。而形式主义的“假评价”背后反映的,可能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不耐心倾听,以及不结合文本加以辨析的盲目鼓励。但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内心的声音。一句话,就是没有“以人为本”。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基础上,“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伴随着感情的投入,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燃烧。

一、需要表扬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的表现很突出,或者谈出了自己心底最真切的感受,此时教师常常会运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表扬:“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评价语既含糊又夸张,日久天长就造成学生的听觉麻木。此时,我们不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扬中蕴含对学生的更高要求。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最珍贵的东西》一课,课伊始,问:“谁胆子大,敢站起来?”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支老师这样评价:“课堂上,胆子越大越沾光,越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接着奖励这位胆大的学生上台板书课题。课题写得很漂亮,老师又这么评价:“多亏我没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极其幽默,学生们都笑了。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平时的课题都是老师写的;而那位上台板书的学生,更是心花怒放:“老师说他幸亏没写,原来自己比老师写得还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幽默风趣,又激起了学生练好字的热情与信心。

又如有位教师在上习作课《我的网名我做主》,聊到对网名的喜好时,有学生说:“‘泰森’这个网名,我有点喜欢,有点不喜欢。喜欢的是他拳击很厉害,不喜欢的是在拳击比赛中打不过人家,就咬别人的耳朵。”教师这样评价:“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你能一分为二地看一个人,真不简单。”

教师的评价,没有落入空泛的、程式化的表扬,而是通过评价语,让学生懂得,看人要用一分为二的道理,以此引领他们“登”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缺乏自信时——“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课标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教师在评价时就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当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教师如春风般的话语会使他们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设计了一道填空题:“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 爸爸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个难点。虽然学生能七七八八地回答上来,但是,因有难度,所以从学生轻轻的声音,不连贯的话语中看出他们回答得并不自信。此时,薛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他引导学生去掉某个词,让他们再说一次,直到学生能完整、连贯地表达为止。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举手,但是回答得并不尽如人意,或者不够连贯,或者还有些许错误。如果此时教师淡化处理或者轻易放过,也许就错过了一次锻炼学生自信心的机会。此时,教师不妨真诚地鼓励、帮助和再一次给予述说的机会。当学生能够自信地答上来时,“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你回答得真是出乎我意料”……真诚赞美带给学生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由此而生的自信。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语不正如“春风送暖入屠苏”吗?

三、感到迷茫时——“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如果此时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评价语,通过层层引导,在学生的混沌中为他理清思路,就能为他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带他们步入鲜花盛开的春之园。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兑换”一词时,问“兑换”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教者就通过反问来进行评价:“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咱俩的任务调换一下,能用‘兑换’吗?”学生就说:“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教师继续说:“我拿钢笔,你拿铅笔,咱们交换一下留下纪念,能用‘兑换’吗?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学生开始有些明白了:“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教师还不罢休:“现在我拿一角人民币,换你一美元,你换不换?为什么不肯换呢?”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

学生一开始对“兑换”一词的理解似懂非懂,此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通过反问评价语,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兑换不是调换,也不是交换,只有货币与货币之间的等价交换才是兑换。“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这里,教师就是那位高明的牧童,看似轻巧却富含深意的“一指”,为学生指出的,却是那杏花芬芳的美妙洞天。

四、回答错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但是对于大庭广众下的出错,有时如果教师处理不好,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如果此时教师能运用充满灵动的智慧的评价语,就能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海上日出》一文时,有个学生问:“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什么叫‘夺目’?”一个女孩站起来说:“夺目,就是把眼睛夺出来了。”语音刚落,哄堂大笑。教者待全场安定后对小女孩说:“虽然你说得不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你若能换一种说法,相信一定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愿意再试试吗?”本来那个小女孩满脸通红,低着头,听了这位老师的话,她又抬起头,站起来说:“‘夺目’就是光线太强,刺了眼睛。”听了这个回答,教师立刻给予赞扬:“对,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即使教者不作评价,这个小女孩子也能因为其他同学的哄笑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此时教师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评价语,在肯定学生的勇气的同时,也为她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只要换个话说,就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曲径通幽,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的是“又一村”的新境界,而对于学生来说,她的心灵不也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吗?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的头脑里回响起来。”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所以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就应该“以生为本”,让那些评价语直抵学生的心灵。总之,这样的评价,就是那能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它定能让学生的激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燃烧,燃烧……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