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从应试模式中解放出来

2013-12-29 00:00:00钟娟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1期

传统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时间+汗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现在的课堂教学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在看中学,在想中学,在议中学,在演中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唯有如此,才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一、让学生自学,找出困惑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构建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愉快的、轻松的气氛,提供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老师板书课题《大作家的小老师》。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1:小老师是谁?(老师在“小老师”下打问号)

生2:小老师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小老师”下打问号)

生3: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老师在“大作家“和“小老师”中间打问号)

师:学贵有疑,有了问题,怎样去解决呢?

生4:读书。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读书吧,碰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书后的生字表,或者问老师、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在讨论交流环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小老师是小姑娘娜塔莎;有的学生说小姑娘可爱极了;还有的得意洋洋地说,我学会了几个生字……这正是我所要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质疑本身就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通过质疑,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二、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展示学习成果

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合作的基本手段。每个小组以前后桌四人为宜。小组中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教师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责任,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白自己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对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作家为什么拜小老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读课文,读后想一想,大作家萧伯纳为什么把小姑娘看做自己的老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小组读课文,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引导)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个同学都要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各小组统一意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老师收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生: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话,使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萧伯纳才会把小姑娘看做自己的老师。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表演一下他们两个人。(引导学生想象两人对话的有趣场景,在读中感受萧伯纳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不空讲道理。)

高效课堂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学生动起来了,在同学面前讲出来,从观众变成了演员、当事人,构建了一种新的课堂秩序。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复述是拓展训练的一种方式。《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简洁,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指导复述的意图是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文字的积累,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因此,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者进行创造性复述,而是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词句复述。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主战场。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的目标。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我们要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发知识的宝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有效、多向、高质量地互动。只要我们积极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