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读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手段,就是将内容或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语言文字集中起来,借助求同、求异等思维引导学生比照阅读,发现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启发思维,加深感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常州市实验小学一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夹竹桃》一文,三次巧用参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参读段落,突出重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小院一年春、夏、秋三季的花开花落、万紫千红。季老如数家珍般一口气写了十四种花,写得绚丽之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出第四自然段夹竹桃的“一声不响”“韧性可贵”。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此处,需要锁定第四自然段这一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作者的构段意图。
教师从第三自然段入手,让学生读文思考“季老这样一个爱花之人,他家的小院是怎样的呢?”之后,让学生报报花名,找出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进一步感受花的美尽藏在“花团锦簇”“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等词中。接着,引导学生回读文章开头的中心句“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并联系第三自然段质疑问难:“夹竹桃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带着这些问题,探究第四自然段,品读引起自己关注的重点词句,在朴实的文字中体会夹竹桃的不张扬和韧性可贵。至此,再将三、四两段比照阅读,学生豁然开朗,季老极尽华丽的语言描述三季之花,却用最素朴的语言描述夹竹桃,意在衬托夹竹桃的朴实无华但精神可贵,突出它在季老心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领略了季老“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特色。
如此教学,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对比参读中,不需多讲,就能让学生轻松领悟文本的内在联系和作者行文之巧妙。
二、参读作者,领悟文意
季老对夹竹桃情有独钟,跟他的切身经历有关,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正是季老精神力量的写照。为了让学生读懂文中的深意,教师下了一番工夫,搜集了相关的背景资料,课前发给学生。此外,还精心录制了季老谈“勤奋” 和“韧劲”的两小段话语。
课上,在学生读懂了夹竹桃的“韧性”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学习资料阅读,看看有什么发现。讨论交流中,相机插播季老的两段讲话,引导学生参读课文内容,一遍遍地有感情朗读,领悟季老的默默耕耘、不张扬就像夹竹桃“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领悟季老虽经历战乱之苦,经历“文革”的浩劫,但不管处境怎样艰辛,总是能坚持学业、坚持写作。这正如夹竹桃“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堪称巧妙,将文本与作者参读,人花相照,读懂作者的心曲,从而发现夹竹桃身上的人格意义。学生终于明白作者钟爱夹竹桃的深层原因,花即是人,人即是花。而“韧性”二字也读到了学生的心里,成为一种新的精神力量。
三、参读作品,拓展视野
除了夹竹桃的“韧性”,季老还特别欣赏月下夹竹桃的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发了人许多奇妙的幻想。这段文字写得雅致、迷离,令人心醉,历来是赏读的经典段落。
解读文中的幻想之妙后,舒缓的乐曲声中,学生也放飞想象的翅膀,模仿文中句式特点,练写“我幻想它是……”并交流。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领学生继续往前行走,拓展阅读季老的《海棠花》等三篇作品中分别描写“幻想”的片段,并告知学生这些作品都被搜集在季老的《朗润集》中,还当场将书赠送给全班同学。当班长作为代表上台,从老师手中双手接过书时,四十多双亮晶晶的眼睛齐刷刷地盯住了这本书。
叶圣陶先生曾经建议“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达到“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文章”的目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拓展阅读量是重要的,有效拓展则更重要。结合《夹竹桃》,将本篇作品与作者的其他作品相互参读,拓展中进一步体会季老描写“幻想”的神来之笔,将学生阅读的视野从课堂转向了课外。透过这一双双热切关注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教师成功地引领学生从阅读一篇转向了阅读多篇,甚至阅读整本书。
参读,是把学得的关于阅读的知识与方法用于阅读实践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既有效又现实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语文课,“用教材教”鲜明独到,朴实自然,开放自由,丰沛饱满,充满了语文教学的探索意识,实现了语言教学和精神锻炼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