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中高年级的要求是:把握文本内容展开深度对话,情感渗透并升华达到心灵智能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感情入手,寻找共鸣点,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如何发展学生心灵共鸣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将构建生本情感磁场作为语文课堂的必要环节,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方互动交融,最终实现心灵颤动、真情感动的人文目标。在此,我以《生命的壮歌》阅读教学的处理谈谈体会。
一、浓情搜索文本,构建感受场景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故事简单,但情感深刻。学生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阅读,构建自己的故事场景。为此,我一开始就没有从引导设疑环节进行教学,而是从激发学生的热情,建构内在场景的思路来设计。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搜索,在脑海中进行场景构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构建起一个非常动情的场景时,就可能被自己感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让其获得情感的共鸣,首要一点就是从文本的情境建构入手。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象当时的画面。你就站在那里,看到了什么?(播放浓情音乐,渲染气氛,学生边读边想象)
生1:我看到了小羚羊腾空而起,老羚羊却坠落深渊。那幅画面让我难过。
生2:我看到了一群蚂蚁围成生命的长城,在火海中被烧焦融化,但依然有蚂蚁坚持着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另外的蚂蚁。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文本,找到了情感融合点。一则场景一幅画面,故事的精彩和感人之处就此在学生心中演绎开来。课堂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感受,聆听文本中的真情,激活学生对朗读的把握,让朗读内化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使学生收获了课文以外的东西,成就了个性化的语文阅读体验。
二、全媒体资源展示,激发真情真心
在课文的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原本打算进行讲读,但考虑到故事非常简单易懂,而学生需要的恰恰不是讲授,而是感受和自我体验。于是,我决定将课堂改在网络教室。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库中搜集资料,进行自主理解和体验。
师: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大家在网络中搜集蚂蚁的资料。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你都可以找出来,然后阅读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最后写成一篇有关蚂蚁的文章,其中可以有你的想法,也可以直接粘贴、复制材料内容,题目可以自己来定。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师指导学困生进行检索)
师:大家都搜集到那么多动人的故事,我也来和大家分享一个。
【学生热情高涨,教师便讲起了二战期间在原始森林中,德国的一个师居然被蚂蚁全部吃掉的故事。学生们了解到蚂蚁也有侵略性,知道用策略来惩罚俘虏。】
学生们在自我搜集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全媒体资源的展示,获得了内心的感受,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入。这是教师无论通过何种强加的方式都无法收获到的。
三、捕捉动情点,用颤抖的心灵去感动
课文的第二个故事《生命桥》的文辞内涵丰富,其情感意蕴会让读者眼睛流泪,内心滴血。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桥的情感真髓呢?我不得不进行了网络资料搜集。键入“羚羊的故事”五个字后,我发现,其丰富的资源库中的情感意蕴犹如大海般深广。我突然明白,只要将学生放在这情感的海洋中,任其徜徉,即可滋养他们的心灵。于是,我采用了生本自学、生生互动、交流探讨的教学模式。
师:世界上有一座桥,那是生命的桥,那是羚羊们跳跃的一座神圣的桥。请你将找到的羚羊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1:我读到过一篇藏羚羊的故事。一个小羚羊受伤了,老羚羊从山上飞奔下来拦截路人,希望解救它的孩子。
生2:我读到过一个故事,说藏羚羊产羔后离开“产房”时,数不清的公羚羊自动组织起来,精心保护母羚羊和刚出生不久的羊羔。遇到江河溪流,公羚羊首先跳下水,在下游排成屏障,保护母羚羊和羊羔过河。一旦有小羊被水冲倒,公羚羊便用身子使劲挡住它,从而让小生命爬上岸去。
生3:据说在广袤的高原草地上,如果有一只羚羊被猎人射杀后,一大群羚羊都不肯离开,直到被人通通杀死。它们优雅地奔跑着,身姿矫健、敏捷、高雅、善良、美丽、尊贵……可是却被人类杀害,这多么令人痛心。
学生听着伙伴们讲述的羚羊故事,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灵受到了震颤。我又让学生进行练笔,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封信,写给热爱羚羊的人们,或者是写给那些死去的优雅高贵的羚羊们。学生在心灵的颤动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写下了深情的文字。至此,学生的情感体验历程获得了圆满收尾,内心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而脑海中也建立起了直观的情感场景,并且装满了内涵故事。
阅读教学是生本自我体验,建构心灵空间的过程,不是教师自我预设,进行勉强干预的训练场。教学中我发现,只要让学生投入真心,就可以让一颗心在颤动中获得成长的真谛,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