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对比,通过比较语句、段落、篇章之间的异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一、 单篇同文比较——在朗读中放飞思维
1.删
删掉一些词语或者标点,但是不改变原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精妙和底蕴。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
师: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揭示了本课所要表达的道理,正是课文的中心句。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这句话。(生阅读,找句子)
出示删改的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比较一下,这句话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师:自由练读,体会这两句话该分别怎样读。原句为什么要加逗号?
生1:加逗号的句子读的时候要停顿。
生2:“信赖”后面的逗号表达了信赖的重要意义。
生3:加逗号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
……
2.换
替换文中的某个词语,仿佛古人的“推敲”一般,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我抓住其中的“蹬”“落”“坠”,用替换法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悟,体会这座生命之桥的悲壮与伟大。
3.调
把文中的语句调整顺序进行朗读比较,训练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体会语句排列之间形成的情感冲击。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的一段话:“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师:这个排比句可不可以改变顺序呢?(出示调整顺序的句子: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与大海同在。)请大家将这句和原句比较一下,体会有什么不同。
(生品读、比较)
生1:原句是按范围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显得很清楚。调换顺序后的句子很乱。
师:你发现了作者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了不起!
生2:从原句可以看出,邓小平爷爷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永远被人民铭记。所以,“与人民同在”是最了不起的!
师:你读出了文字深层的内涵!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邓爷爷的缅怀之情吧!
……
二、单元整体比较——在朗读中提升能力
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比较朗读,能够更加显著地突出不同篇章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会它们相通的核心思想、训练重点以及情感态度等。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为例,浅述单元整体对比朗读的实践和思考。
1.全面把握
本单元四篇文章具有以下一些共通点:一是文体相同,皆是散文;二是内容以“美”为主线,或是自然美景,或是美好的事物;三是表达的方法都是写景状物、借物抒情。
其中的三篇课文《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文质兼美、形神具备,通过精美的文字描绘出了各种秀丽的风光,同时又没有什么冷僻、深奥的东西,非常适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集中感受大自然、生活中的美好,让这些“美”留在学生的心田之中,形成他们热爱美、享受美、珍惜美的积极人生态度。
2.步步迁移
在整体对比朗读过程中,必须要有“主线”将不同的篇章串联起来。通过统一的“主线”,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3.整体推进
读写的有机结合,同样能够在单元整体对比朗读中体现出来。这也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单元四篇文章中的前三篇都是写景状物的优秀典范。因此,在对比朗读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写作技巧和风格特色,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法,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个体差异比较——在朗读中和谐发展
朗读体现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不同见解和体悟,通过朗读,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代入其中,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表现在朗读上也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教师应当将这种差异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予以积极应对、合理开发,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朗读,将形式不同、表达各异的朗读内容集中展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字语言运用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朗读过程中放飞,能力在朗读过程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