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3-12-29 00:00:00陆伟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1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即批注式阅读是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批注式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批注的方法。

一、感想式批注

假如一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那么他一定会心有所得。为了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我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随时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学生在学习程颢的《春日偶成》之后,对程颢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做了如此批注:“只有那种追求平淡自然,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写出这种闲适、恬静的诗。如果是凡夫俗子、市井小人,就一定不会有‘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的境界。”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这对于学生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坚持以这样的方式阅读下去,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习得语言,形成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二、质疑式批注

学贵质疑。有了疑问,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为他们的自主阅读、探究提供极大空间,使他们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并与之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如学生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做了如下批注:“爸爸为什么要把雨衣给妈妈而不给儿子呢?”可见,学生对这一细节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讨论有了源头。于是,我和学生从“女士优先”谈到了各种排队,从泰坦尼克号谈到了责任与义务,大家对西方文化讨论得热火朝天。经过类似这样的长期锻炼后,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探讨的内容也越来越有深度。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补充、反观,而给予学生的却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大空间。

三、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拓展延伸到更深远的地方。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和整合。如学生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做出如下批注:“多少年前,一个年轻的母亲在灯下抱着自己的孩子。她光洁的皮肤,在煤油灯的光亮下泛出光华,她轻轻哼着歌儿,微笑着凝视着手里胖嘟嘟的孩子。雨果说:‘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这画面是多么温馨!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我的母亲也是一样啊!”学生由此体会到了文本传递出的情感,从而引发了许多想象,学会了怎样描述自己心中最感人的场景,也写出了自己内心最细腻的感受。

四、评价式批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以此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以此来打动学生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激发学生自己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他们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燕子》一文,当读到“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这段文字时,有的学生在旁边写下这样的批注:“好一个‘掠’字!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灵巧,也写出了它飞行的迅捷,真不愧是文学大家!”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已能和文本、作者、教师平等的对话了。

五、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按照作者的写法,接着写下去。这种方式贴近学习实际,能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快捷地提高写作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学完后,有学生就写了这样的批注:“三十年之后的一个假日,天气闷热,托利亚和萨沙带着年迈的父亲和母亲到森林里去度假……”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物,发生了类似的故事,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下了三十年后森林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一家人聚会的温馨场景,写出了爱的传递。这种形式的批注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感受,思考着作者的思考,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看得见,带着走”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参与的尊严感,保持了智力上的紧张感,体验了过程的愉悦感,增强了成长的幸福感。这既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更体现了阅读教学最真切、最本质的一面,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